基于教考衔接的高中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王姣颖
武冈市第十中学 422400
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紧密相连,教考衔接是否顺畅,深刻影响着教学成效与学生的高考表现。当下,教考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引发诸多问题。本文聚焦于此,深入探讨教考衔接意义,精心谋划构建策略,致力于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让教学精准对接高考,为学生语文学习之路点亮明灯。
一、高中语文教考衔接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实现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教考衔接顺畅开展,能让教学与考试评价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学科育人的深层价值。明确考试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导向后,教师会在教学设计中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考试若与教学目标一致,可通过评价反馈强化素养培养导向,避免教学陷入单纯知识灌输误区。教与考的协同,让学科育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和评价标准,推动学生实现全面的素养提升。
(二)促进教学实践的科学优化
教考脱节易造成教学方向模糊、内容碎片化,使教师难抓重点、学生学习盲目。而教考衔接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清晰指引,推动其科学优化。考试大纲与命题趋势集中体现学科教学要求,教考衔接促使教师深入研究考试标准,并转化为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而系统梳理整合教学资源,剔除冗余内容,突出重难点,增强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它倒逼教学方法革新,推动教师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方式。此外,还能完善教学评价,使日常评价与考试标准统一,通过及时反馈助力教师调整策略、提升质量。
(三)保障学生学习发展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语文学习需在知识、能力、素养间建立连贯发展路径。教考衔接为该路径畅通提供保障,可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断层与能力脱节问题。在教考衔接的课堂中,教学内容安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进阶,与考试对不同学段、知识点的考查要求相匹配。学生能清晰认知所学与考试要求的联系,明确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与计划性。考试作为阶段性检验,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状况、发现问题,以便后续针对性弥补提升。这种教与考的良性互动,使学习形成闭环,保障发展连贯性,为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应对重要考试奠定基础。
二、基于教考衔接的高中语文课堂构建策略路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与考查目标的精准对接
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是教考衔接的基础,需紧扣考试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方向,将课文内容进行系统性关联与重构。考试常聚焦于文本的核心概念、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教学内容整合应以此为轴心,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将《劝学》《师说》中关于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论述整合,结合考试中对文言文论证思路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梳理两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论据支撑观点。同时,将文中的重点实词如“劝”“学”“师”“传”等进行集中归纳,对比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强化学生对文言词汇迁移运用能力的掌握。对于现代文阅读,可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整合为“写景抒情散文”专题,围绕考试中常见的“意象赏析”“情感把握”等考点,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及所蕴含的情感,使教学内容与考查目标形成精准呼应。
(二)革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应试与素养能力
教学方法的革新需以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为导向,通过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激活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考试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逻辑表达,教学方法应着力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文本分析。在诗歌教学中,针对《登高》《蜀道难》,可采用“文本细读 + 小组辩论”的方法。结合考试中诗歌鉴赏对“炼字”“情感基调”的考查,让学生逐句分析诗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内涵。随后设置辩论话题,如“《蜀道难》的主旨是劝诫还是咏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论据展开辩论,在思辨过程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在写作教学中,以《赤壁赋》为范本,结合考试中议论文写作对“辩证思维”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在文中如何辩证看待人生境遇,进而让学生模仿这种思维方式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实现应试能力与思辨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教与考的反馈调节
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贯通教学过程与考试标准,通过多元评价及时捕捉教考衔接中的问题,形成教学改进的闭环。考试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评价,日常评价应与之匹配,兼顾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建立“阶段性任务评价
模拟答题评价”体系。针对考试中对名著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的考查,设置“贾府人物关系图绘制”“宝黛爱情悲剧原因探究”等阶段性任务,评价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掌握程度。同时,选取与《红楼梦》相关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完成答题,从答案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分,对标考试评分标准。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其在文本理解深度、答题规范上的不足;教师则根据评价数据调整教学侧重点,如加强对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指导,使教与考在动态反馈中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教考衔接的高中语文课堂构建,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路径。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准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革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动态完善,能够有效打通教与考的壁垒,使教学目标与考查要求同频共振。这一路径既回应了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需求,又坚守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初心。未来,持续深化教考衔接实践,必将推动高中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与人生成长中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思思.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考衔接的实践落实和路径探究[J]. 高考,2025.
[2]肖国平.新高考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C]//2025 中青年教师发展经验交流会一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会论文集.2025.
[3]罗朝英.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策略——回归教材,做好考教衔接[J].教育进展,2024,14(4):13-18.DOI:10.12677/ae.2024.144471.
[4]唐建茂.谈"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考衔接"[J].2024(19):100-103.
[5]苏淑佳.教考衔接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4(6):0014-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