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
马敏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身份证号码:630103199304162045
引言:安全风险评估是防控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在确保工程质量与人员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还存在着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应构建科学系统风险评估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促进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建立高效应急响应机制等,这对促进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安全风险评估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
安全风险评估对建设工程项目起着决定性作用,既是确保施工安全,防止事故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科学管理对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潜在风险源进行综合辨识,并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系统评价,项目管理者可以提前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将事故风险和人员伤亡降至最低。同时安全风险评估也有利于提高施工组织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对项目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管、对各类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安全指导[1]。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可将“事后补救”转化为“事前预防”,显著提升建设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与进度的同步推进。
2.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
2.1 构建科学系统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标准体系
传统的安全管理通常依靠经验判断和事后处置,对潜在风险缺乏前瞻性分析和动态识别,易造成隐患向事故演变。所以风险评估体系建设首先要做到全面性、标准化。通过采用多种评估指标,例如施工环境、作业环节、机械设备、人员素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对各种风险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级管理,这有助于实现隐患的量化识别和分级预警。二是评估工具和方法需要科学配套,目前应用较多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有LEC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事故树分析,要针对不同工程类型,大小及复杂程度进行灵活选择,以保证分析结果客观可靠。再者要重视数据驱动和经验积累相结合,以历史工程安全数据建立风险数据库作为今后工程的参考模板,通过不断更新来优化标准体系适应性。另外,在不同建设阶段对风险评估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偏重,比如在前期设计阶段以结构性风险为主,而在施工阶段以临时设施和人员密集作业的动态风险为主。唯有在评估体系上实现结构科学、逻辑严密、流程清晰,才能有效提高管理预警能力和风险响应效率,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2.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监管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厘清建设,监理和施工各参与方权责边界是制度落地和责任可溯的关键。目前一些工程在制度设计方面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文本规章的水平,缺少具体实施操作指南与考核机制,这一“空壳式”的体系使安全管理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项目参与主体多元化导致管理接口复杂,如果没有明确责任划分和协作机制很容易出现监管真空。比如施工单位如果不实行班组安全自检机制和监理方不交叉抽检就很容易遗漏关键隐患点。监管体系的健全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制度上细化安全管理的各过程及实施标准,比如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巡检的频率,隐患整改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加强监督与问责机制建设,建立第三方巡查,专项稽核等制度,以保证制度运行具有刚性与持续性[2]。同时,还需推行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上传、问题追踪和责任定位,从而形成“横向联动,纵向闭环控制”的全景式监管格局。各参与方在制度体系中做到权责对等,管理协同才能真正形成安全治理的有效合力,才能保证施工现场各个环节在制度框架中规范运作。
2.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一线施工人员整体安全防范能力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安全培训还存在着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而流于形式,只采用集中讲课或者视频播放的方式开展简单的训练,忽略了不同工种,不同作业环境的个性化培训要求。这种“泛化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触及施工人员认知痛点和实际工作中行为约束。另外,一些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培训效果很难落实到现场操作安全行为中。所以安全培训需要强调多样化,针对性和实操性的结合。在传统讲授式教育的基础上,要引入案例教学,模拟演练,虚拟现实仿真等互动手段,强化训练的现场感和代入感,加强记忆深度及应急反应能力。同时要建立岗前培训,定期回训,考核复训等机制,把培训成绩直接与上岗许可联系起来,形成闭环式的安全教育过程。
2.4 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采纳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IoT)、人工智能监测和智能穿戴设备等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我们可以显著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实时性和细致化程度。以BIM为例,利用三维模型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设计阶段的危险作业模拟,结构冲突识别并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做出有效的预警;施工阶段则可以通过模型数据对进度,安全和质量进行协同管理,从而达到可视化安全监管的目的。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施工现场塔吊工作状态,基坑位移和环境温湿度等信息,并通过预设阈值对系统进行自动告警,从而达到主动预防和控制重大风险源目的。另外,通过智能摄像头和AI识别算法相结合,能够自动识别出人员的非规范操作,如不戴安全帽,越界操作等,并在第一时间将其推送到管理人员手中,达到“技防加人防”协同效能[3]。智能穿戴设备,例如配备定位和心率监测功能的安全帽,也为高风险作业提供了人身安全的保障。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现场数据进行集中的管理,达到了多系统协同预警,问题追踪和闭环处理的目的,促进了工程安全管理由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这些先进技术在今后建设安全管理中的融合应用也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水平。
结束语: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风险评估,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技术应用几个方面着手,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小飞.基于声音识别的风电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技术[J].电声技术,2024,48(12):10-12.
[2]黄城.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资料整理[J].建筑安全,2024,39(12):84-87.
[3]吕聪儒,孙晓军,朱嘉财.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数字化改革探索与实践[J].公路,2024,69(05):33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