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暴雨洪涝临灾救援处置分析:消防救援的关键挑战与体系构建

作者

连思斌

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 福建厦门 361000

一、引言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强度增大,引发的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国家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始终冲锋在抗洪抢险最前沿。临灾处置阶段(通常指灾害发生至灾情基本稳定期间)是救援行动最紧张、风险最高、成效最关键的时期,直接决定了灾害损失程度。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极强的突发性、破坏性和链式反应特征,其救援环境之复杂、技术要求之高、协调难度之大,远超一般灾害事故。因此,深入分析暴雨洪涝临灾救援的特点、难点,系统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处置体系,对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减少灾害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暴雨洪涝临灾特点与处置难点分析

1. 突发性强,预警响应窗口期短:短时强降水极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市严重内涝。预警信息传递、队伍集结、装备准备、机动开赴等环节面临巨大时间压力,要求响应机制必须高度灵敏。

2. 危害叠加,灾情复杂多变:

洪水特性:水位暴涨暴落,水流湍急浑浊,裹挟大量杂物(树木、车辆、建筑构件等),形成复杂流态(漩涡、翻滚流),对舟艇操作和人员涉水构成严重威胁。

次生衍生灾害: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危房倒塌、基础设施损毁(道路桥梁中断、电力通讯瘫痪)、危险化学品泄漏、疫病流行等次生灾害,救援环境险象环生。环境复杂性:城市内涝区域水深不明,水下障碍物(窨井盖缺失、车辆、杂物)多,触电风险高;山区地形复杂,道路损毁,通行困难;夜间救援能见度极低。

3. 生命救援紧迫,社会关注度高:大量人员可能面临溺水、围困(孤岛)、建筑倒塌掩埋等直接生命威胁,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自救能力弱,黄金救援时间极其宝贵。救援行动备受社会舆论关注。

4. 点多面广,力量需求巨大且调度复杂: 灾害往往影响范围广,受灾点位分散,需要跨区域、多批次调集大量消防救援力量、舟艇及特种装备。如何科学评估灾情、精准投放力量是重大挑战。

5. 多部门协同要求高,指挥协调难度大:救援行动涉及应急、消防、公安、武警、军队、水利、交通、医疗、电力、通信等多个部门以及社会应急力量。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联合指挥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行动协同至关重要。

三、暴雨洪涝临灾救援处置体系构建

基于全过程应急管理理念,构建“三维响应”的临灾处置体系框架,强调时间、空间、任务维度的协同优化:

1. 预警响应与力量前置:

强化预警联动: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及时获取精准暴雨预警、洪水预报、地质灾害风险提示。

实施临战准备:根据预警等级,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队伍进入战备状态,检查维护舟艇、救生、防护、破拆、照明、通信等装备器材,确保性能良好。

科学力量前置:基于风险评估和灾情预判,在重点区域(如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重要基础设施附近)提前部署具备水域救援能力的精干力量与装备,缩短响应半径。

2. 灾情研判与辅助决策:

多渠道信息汇聚:利用接警平台、联动部门信息、现场侦察(无人机航拍、侦察小组)、群众报告、社交媒体等多源信息,快速全面掌握灾情。

精准化研判评估:迅速分析灾害范围、重点受灾区域、被困人员数量与位置、主要威胁(洪水态势、次生风险)、交通与通信状况、可用资源等。

辅助决策支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灾害模拟推演等技术,结合专家经验,为指挥员确定救援优先级、选择最佳路线、部署作战力量、评估行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3. 力量调度与快速投送:

模块化编成调度:按照“水域救援、城市搜救、战勤保障、医疗救护”等模块化编成调派力量,确保功能完备。

多模式快速投送:综合运用公路运输(轮式、履带式)、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舟艇)、空中投送(直升机)等多种方式,克服交通中断困难,将力量快速、安全投送至核心灾区。

4. 现场处置核心环节与技术要点:

分区管控与安全评估:设立警戒区域,实施安全管控。持续动态评估现场环境安全(水流速度与方向、水深、障碍物、结构稳定性、触电风险、化学品泄漏等),设定安全员,明确紧急撤离信号。

核心救援技术应用:

激流水域救援:严格遵守“先岸上、再舟艇、后入水”的优先原则。

岸上救援:优先使用抛投救生器材(救生圈、绳包)、伸缩杆、无人机空投救生设备等。

舟艇救援:熟练操作IRB(充气式救援艇)、冲锋舟。掌握定点停靠、O/S/Z形驾驶、活饵救援、抛绳救援等关键技术。强调团队协作,明确舵手、救援手、观察员职责。

入水救援(万不得已时):必须由经过严格激流救援培训、着全套专业防护装备(干/湿式救援服、PFD、头盔)的队员实施,使用团队保护系统(TTRS),确保有后备计划和即时救援力量。

城市内涝车辆人员救援:重点防范触电。使用绝缘装备破拆车门、车窗。对淹没车辆,需评估水深稳定性,必要时使用浮力袋稳定车辆后再行破拆。优先转移至车顶或高地。

山区洪灾孤岛转移: 综合运用舟艇转运、绳索横渡技术(TTRS)、直升机悬吊等方式。绳索系统搭建需选择稳固锚点,考虑水流冲击力。直升机救援需明确联络信号和起降/悬停区域。

大规模人员疏散转移:设立安全集结点和转移路线,利用舟艇编队、大型车辆(如装甲车、工程机械)、临时浮桥等,有序组织被困群众(尤其弱势群体)向安全区域转移。提供必要保暖和初步医疗处置。

次生灾害应对:对滑坡、塌方区域设置警戒,评估风险后再行搜救;对危房进行结构评估,谨慎进入;协同专业力量处置危化品泄漏。

5. 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建立联合指挥部:在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消防现场最高指挥员担任重要指挥角色的联合指挥部。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通信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如应急指挥“一张图”),确保灾情、指令、资源状态实时互通。

任务协同分工: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与衔接点(如公安负责治安交通、武警/军队承担攻坚和大型设备操作、医疗负责现场急救和伤员转运、电力通信负责抢修保障),实现无缝衔接。

社会力量整合:将具备专业能力的社会应急力量纳入指挥体系,赋予明确任务,提供必要保障和协调。

6. 综合保障体系:

装备物资保障:确保舟艇、救生衣、破拆工具组、照明设备、备用油料、医疗急救包、个人防护装备(含备用)、食品饮用水等充足供应和快速补充。建立装备现场快速维修点。

通信保障:配备卫星电话、Mesh自组网、短波/超短波电台、无人机中继等,构建主备结合的通信网络,确保在公网瘫痪下指挥畅通。

生活医疗保障:提供轮换休息场所、热食饮水供应,配备随队医务人员,关注队员身体和心理状态,及时处理伤病和进行心理疏导。

交通保障:协调交通部门抢通道路,保障运输通道畅通;具备一定的自我道路开辟能力(如携带小型清障设备)。

7. 信息管理与舆情引导:

规范信息报送:建立统一、及时、准确的信息报送机制,向上级指挥部和相关部门传递关键信息。

加强新闻发布:主动、及时、客观发布救援进展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舆论,避免谣言传播。

保障被困人员通信:利用应急广播、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向被困人员传递安全提示、自救方法和救援进展信息,安抚情绪。

8. 现场清理与移交:

生命搜救确认:在确保无生命迹象后,经指挥部批准结束生命搜救行动。

现场清理:协助清理主要通道障碍物,搜寻搬运遇难者遗体(按规范程序)。

有序移交:将现场移交给地方政府或后续负责灾后处置的部门,做好工作交接和记录。

四、提升临灾救援效能的关键要素

1. 强化精准高效的情报信息支撑: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提升灾情侦察的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建立智能化辅助决策平台。

2. 深化科学专业的技战术应用:持续加强激流救援、舟艇驾驶、绳索技术、破拆顶撑、急救等专业训练和实战演练。推广标准化、程序化的救援作业流程(SOPs),杜绝经验主义和盲目蛮干。

3. 完善无缝协同的联动机制:固化多部门联席会议、联合演练、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指挥关系、任务接口和协同规则,确保战时高效运转。将社会应急力量纳入政府应急体系。

4. 夯实坚实可靠的综合保障基础:加大先进适用装备(如水陆两栖车、大型排涝设备、重型舟艇、远程通信装备)的配备力度。优化装备模块化和投送能力。强化战勤保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救援人员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护。

5. 普及公众防灾避险自救知识: 加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宣传教育,提升公众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减少盲目涉险行为,为救援行动争取主动。

五、结论

暴雨洪涝灾害临灾救援是对消防救援队伍综合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面对其突发性、复杂性、高危性的特点,唯有立足实战需求,构建以“三维响应”为框架的科学处置体系,紧紧抓住预警响应、精准研判、力量投送、核心救援技术应用、高效协同联动和坚实综合保障等关键环节,方能有效应对挑战。未来,应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深化专业训练,完善联动机制,筑牢保障根基,不断提升救援行动的精准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切实担当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职责,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筑牢安全防线贡献坚实的消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