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弹簧钢表面处理技术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作者

崔永清

天津远大鸿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摘要:弹簧钢在高载荷、复杂的工况(比如频振动环境)下服役,它的表面性能对整体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提升弹簧钢的耐磨性、抗疲劳性和抗腐蚀能力,表面处理技术被广泛采用和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弹簧钢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渗碳、喷丸、电镀、氧化等不同处理路径的工艺原理和性能变化特征,着重考察各种处理工艺对疲劳寿命、抗腐蚀行为以及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弹簧钢的高性能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工艺改进方向。

关键词:表面强化;疲劳寿命;耐腐蚀性

弹簧钢经过热处理之后虽有不错的强度与弹性模量,但是表面瑕疵却容易变成疲劳裂纹源。利用表面处理手段能改进组织状况,改良残余应力分布情况,进而明显改善它的服役性能及稳定程度,已变成制造弹性元件时的关键工艺。

一、弹簧钢表面处理技术的种类与工艺原理

(一) 渗碳与碳氮共渗工艺机理及表层组织演变研究

渗碳及碳氮共渗工艺在高温环境下,将碳原子或者碳氮混合原子渗入弹簧钢表层,使表层形成高硬度、高耐磨性的渗层组织。渗碳主要影响奥氏体区,碳在晶格中固溶和渗碳体析出强化表面硬化效果;碳氮共渗在控制氮势的环境下,引入氮原子,提升耐磨性和疲劳抗力。经过处理后,表层组织从原始铁素体或者珠光体转变为高碳马氏体或者氮化物弥散强化结构,展现出更加强烈的微观硬度梯度。这一类处理可以显著提升材料抵抗裂纹萌生的能力,而且会形成压应力层,减缓微裂纹的扩展,对构件在循环载荷下长期服役起到显著的保护效果。

(二) 喷丸处理对残余应力场的调控机制研究

喷丸处理把高硬度弹丸高速撞向弹簧钢表面,造成材料表层产生塑性变形,形成压应力层,阻止疲劳裂纹出现并发展,改变原有表层的残余拉应力状况,变成有益的压应力分布,改良抗疲劳极限和断裂韧性。经过处理后的组织在表层呈现出晶粒细小化、位错密集化的情况,微观结构变得越发具备形变能力与能量吸收能力。应力梯度从表到里慢慢散出,塑造起稳定的应力缓冲层,明显改善了构件在复杂动态载荷情况下的结构稳定程度。喷丸加强还能够有效地弥补热处理时产生的应力集中危险,给之后使用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赋予组织层面和应力层面的双重保障。

(三) 无铬钝化、电镀锌及磷化膜层结构特性分析

无铬钝化、电镀锌和磷化处理属于表面保护技术,它们主要是在弹簧钢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化学转化膜或者金属覆盖层,从而阻止腐蚀介质渗透进去,以此来改善弹簧钢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表面稳定性。无铬钝化就是利用含有钝化剂的溶液同金属表面发生反应,进而生成不含六价铬的稳定钝化膜,它既环保又具有不错的耐蚀性能;电镀锌会在钢材表面沉积一层锌层,依靠牺牲阳极原理来防止钢基被腐蚀,膜层的结合强度比较高,而且能够适应复杂环境下盐雾的侵蚀;磷化处理则是借助磷酸盐反应在表层生成磷化结晶膜,这样可以优化表面的附着力和耐磨性,而且对于涂层的吸附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二、表面处理技术对弹簧钢性能的多维影响研究

(一) 不同处理方式对疲劳裂纹萌生行为的影响比较

弹簧钢疲劳性能受其表层状态的影响很大,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在裂纹萌生阶段产生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别。渗碳处理借助硬化层来提升表层抵御微裂纹萌生的能力,让应力集中部位的滑移系统得到抑制,以此推迟裂纹出现的时间;喷丸处理带来的压应力层改变了裂纹萌生的位置和走向,减少了由表面瑕疵引发的应力集中强度,裂纹大多从内部次表层区域开始,整体疲劳寿命得以提升;电镀锌处理在防锈方面表现不错,不过如果膜层有微裂纹或者孔洞,就容易成为疲劳裂纹源,需要依靠后续钝化或者封闭处理以加强膜层的完整性;碳氮共渗在强化疲劳极限的同时,还能改善裂纹起始时的形核形态,让裂纹生长之初变得缓慢。

(二) 表层残余应力分布与疲劳极限的关联性研究

表面残余应力的性质和分布状况是决定弹簧钢疲劳极限的关键因素之一。残余压应力的存在能有效地阻止疲劳裂纹的出现和蔓延。喷丸处理形成的表层压应力分布具有梯度特征,压应力的最大值位于表层几十微米处,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这就给裂纹的产生设置了巨大的能量障碍。渗碳处理在得到表面高硬度的同时,其淬火残余应力要借助回火过程加以协调,防止出现不利的拉应力区域,控制热处理节奏以及碳势参数可以做到内应力的合理调配。残余应力场的均衡状况对高频加载下构件的稳定存在决定性影响,非均质残余应力分布容易引发非对称疲劳裂纹扩展路线,缩减构件寿命。利用X射线衍射手段测定各种表面处理状态下残余应力数值及分布走向,借助疲劳试验数据可以察觉到,压应力幅度越大且分布越均一的样品,其疲劳极限改善幅度就越大,显示出应力调控策略在疲劳加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 耐腐蚀性能演变规律与膜层稳定性评估

弹簧钢处于复杂环境里会遭受腐蚀介质侵蚀,表面处理对抑制氧化、削减点蚀速率有着明显效果。电镀锌可以在钢基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阳极保护层,一旦出现腐蚀现象就会先消耗掉锌层来保护钢基,不过如果镀层太薄或者存在微小裂纹,就容易引发局部电化学电池效应,进而加重腐蚀程度;无铬钝化处理能够使表面生成稳定的膜层并封闭住表面活性位点,从而有效减缓腐蚀反应速率,在盐雾环境下相较于传统的六价铬处理显示出更优的生态安全性能及耐久性。磷化膜通过微晶结构的吸附能力来改善表面润湿性,提升涂层附着力,推迟基体外露。腐蚀速率的测定经常用失重法、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这些办法,发现膜层的致密性和均匀性影响着它抵御介质渗透的能力。针对膜层做SEM断面观测和EDS成分分析显示,结构完整、元素配比稳定的膜层有着较强的腐蚀屏障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弹簧钢在湿热、氯离子环境中的服役稳定性。

(四) 磨损行为演变路径与摩擦学性能研究

弹簧钢承受交变载荷时的摩擦与磨损情况,对构件疲劳寿命及性能保持有着重大意义。表面处理技术通过改善材料表层硬度与相容性,明显改进了摩擦学性能。渗碳处理产生的高硬度表层能够降低接触面的塑性变形,磨损形式从严重的粘着型变为轻度的磨粒磨损,摩擦系数变得较为稳定;喷丸强化不会改变材料成分,却能通过表面加工硬化与粗糙度提高,使得摩擦系数增大,初始磨损速率减缓,适合那些需在开始阶段具备一定抗磨能力的场合。磷化处理依靠形成微孔晶粒状膜层来加强油膜保持力,具有较好的润滑特性,在低速高载情况下磨损速率比未处理样品要小。

(五) 处理后组织完整性与裂纹扩展的微观观察

表面处理在提升弹簧钢性能时,对组织完整度与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是评判其实际可靠性的关键参数。显微组织显示渗碳后表层存在高碳马氏体结构,硬度较高而韧性下降,裂纹易生却难延伸至基体,要通过合理回火来掌控脆性区域大小;喷丸处理后表层结构呈现出密集位错及微观裂纹钝化带,可把应力集中区转移,形成阻止裂纹前进的微区能耗机制。电镀锌及磷化膜层在显微断面下显示为层次交错结构,连续性与孔隙率影响着膜层对裂纹渗透路径的控制能力,膜层越致密则越能减少裂纹的产生频率与扩展速度。

三、结束语

采用各种表面处理方式对弹簧钢加以性能加强,不但明显增强了其疲劳寿命和抗腐蚀能力,而且改良了它在服役期间的尺寸稳定性和失效情况。恰当地挑选处理工艺并改进参数组合,成为达成高强弹簧构件长时间服役及保障安全的有效途径。将来应当更多地联系表面工程新技能和智能检测手段,促使弹簧钢表面处理朝着环保、高效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孙东云.弹簧钢热处理前后显微组织对抗腐蚀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20,48(04):18-25.

[2]张雪濛.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用盘条表面处理质量改进[J].金属制品,2021,47(02):18-22.

[3]白丹丹.合金弹簧钢的热处理工艺优化[J].金属热处理,2021,46(0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