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范永旭
崔黄口中心小学 301700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时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的问题。根据教育机构最新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32.5%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7.6%的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12.5%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 ,7.4%的小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身心成长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此可以看出能否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突破口。
一、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可是要求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在班内乃至全校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其它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就有问题了。而且大部分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的评价及尊重,小学生虽处在心理及性格的成长期,但已经拥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遇事也有自己的思考。作为家庭一员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受到重视,他们一旦缺乏与家庭的沟通,便容易生成逆反心理,无论父母怎么说,不论父母正确与否,都难以得到孩子的接纳与认可。而我国有70%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使用的方法多是上一代养育方法的延续,其中有的则是一成不变的方法来培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有甚者则是把孩子的问题完全交由学校及老师来处理,自己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不同年级均有学生存在厌学畏难情绪,具体表现为上课听讲不集中,提不起兴趣,存在不完成作业现象,学习过渡依赖家长督促;与人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逆反,当得不到集体和老师的关注时,往往哗众取宠,常用幼稚行为或恶作剧来吸引他人注意;性格纤细敏感,对他人的评价及议论过度在意,少言寡语,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具有这些表现的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成绩不理想,容易形成难以融入集体的孤独感。
三、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影响,我们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引导,以人际关系为切入点,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与家长及老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坦诚交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要达到良好的沟通,温和的态度很关键。如果在孩子面前总是居高临下的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表露自己,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与孩子的沟通。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到爱和温暖,才能使孩子愿意吐露心声,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
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冷静处理,不要气昏了头。要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觉,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只要以诚恳及友善的态度沟通,孩子便会毫无保留地宣泄内心的情感,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核心。其次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才会激起孩子的自尊。人性最大的悲哀是缺乏自尊。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没有尊严的人等于是一具躯壳。如果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愿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帮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就会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充满动力。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才能获得外界对他的尊重。由于自身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在日常与集体和同学们交往中也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磕碰和矛盾。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也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搭建师生关系之外的友谊桥梁,与学生形成朋友关系,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关注与重视,便更加专心于学业。
四、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静的女生。小静的眼神总是怯怯的,平时表现得不太自信,并且有些固执,脾气上来谁都不理,班里没有什么朋友。通过家访了解到,小静的妈妈是带着小静再婚,组建新家庭后,又生了两个妹妹。小静妈妈说,小静作为姐姐,平时总让小静让着妹妹,小静心里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和妹妹们不一样,这样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小静不自信,不爱与人交谈。了解这一情况后,为鼓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让她作为英语小组长,作为我的小助手。小静英语小组长的工作完成的很好,非常认真的收发作业,督促组员及时背诵课文。为了提高小静的自信心,我平时上课多提问一些小静能答对的问题,并在她答对后适时给以表扬和鼓励。慢慢的看到了小静脸上的笑容,身边也有了朋友,课上回答问题更积极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在校情况及时和孩子父母进行反馈,孩子父母表示在家也会多关注,多鼓励。有一次学校组织的用英语讲故事大赛,小静的英语素质不错,我鼓励她大胆参与并给她以指导,通过小静的努力,最终小静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这件事极大的提升了小静的自信心,逐渐小静开始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种活动。看到小静的进步与变化,我真为她感到开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也将长期存在。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学生,既要以学习的方式和手段来满足自身求知以及将来求职等需要,也要通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朋友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要,同时还要通过家庭和社区实践活动来满足生活需要,满足社会能力形成和社会化的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放纵也不能一味苛责,试着给孩子更多爱,让他们学会体会、认知和付出。我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在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展的前提下,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1、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缺少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不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些知识又是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前提,是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关键。学校通过家访座谈、问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家庭成员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1)情绪心理辅导(2)人际关系辅导(3)耐挫能力培养(4)自我意识培养(5)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培养,如:刻苦学习的意志、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走进社区”“我们的节日”给家长的一封信””小手牵大手”做阳光少年”等主题活动,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
4、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条渠道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多种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学校制作校园宣传网页,供家长浏览了解小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时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可以创建家校互动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利用该平台将自己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教师、其他家长分享,共同献计献策和分享有效的教育方法等。总之,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不但可提高家校双方的沟通效率,还能提升家校合作默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总之,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和交流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所思所想,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集各方之力才能更完善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