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

作者

路文杰 邵长锋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273100

1. 引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在加速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的涌现,深刻的改变着现今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1]。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不仅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2]。

传统的学科壁垒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3]。因此,探索基于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校跨 模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视角,深入探讨其对高校跨学 分析跨学 科人才培养的内涵与重要性,剖析当前高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 本文选取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启示。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结论,并对未来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高校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2.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 新质生产力内涵解析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范式,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它依赖于原始性、颠覆性创新,能够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实现生产效率的跃升;2.以数据为关键要素,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够为生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3.以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特征,新 ,推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和重构,能够实现资 展为导向,新质生产力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它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6]。

2.2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人才需求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合型人才需求: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跨越学科边界,解决复杂问题。

2.创新型人才需求: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进行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数字化人才需求: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数字化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能够运用数据进行决策,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4.终身学习能力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才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2.3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面对新质生产力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高校传统的学科分割式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的培养[5]。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知识和理论,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更容易获得职业发展机会。

3.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挑战与路径

3.1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7]。其核心在于:知识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导向,强调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发展空间。

3.2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高校在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9]。在学科壁垒上,传统的学科设置和管理体制限制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师资队伍方面,缺乏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难以支撑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合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融合;在评价体系上,缺乏科学的跨学科人才评价体系,难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资源保障,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难以支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开展。

3.3 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针对以上挑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1.打破学科壁垒:改革学科设置和管理体制,鼓励跨学科合作,建立跨学科

2.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习,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强教师培训,提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3.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跨学科专业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和实践应用。

4.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跨学科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资源保障:加大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科研经费和实践平台,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4. 案例分析

本章将选择国内外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启示。

4.1 国外案例:麻省理工学院(MIT)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MIT 推崇 “从实践中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MIT 设立了许多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媒体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研究[10]。MIT 还开设了许多跨学科课程,如 “设计思维”、“系统动力学”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MIT 的经验与启示:1.重视实践,强调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2.鼓励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知识融合;3.开设跨学科课程,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国内案例:清华大学“钱学森班”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是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设立的荣誉项目。该项目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钱学森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8]。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经验与启示:1.个性化培养,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科研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4.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4.3 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践性,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2.合作性,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知识融合;3.个性化,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4.创新性,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视角,探讨了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内涵、挑战与路径,并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如下:

1.新质生产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高校在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学科壁垒、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资源保障等挑战。4.高校可以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和加强资源保障等路径,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5.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高校将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经验,提升自身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水平。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高校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工具,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智慧农业驱动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张耀军;刘昊然;吴桂玲.安徽农学通报.2025(14)

[2] “双基驱动、多维协同、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李信富;李婷;邹长春;钱荣毅;江国明.中国地质教育.2025(03)

[3]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全链路知识体系构建[J].蒋纳.科技风.2025(20)

[4] 军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白祎祺.中国军转民.2025(13)

[5] 空管改革背景下空中交通管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霍丹;余付平;韩雪艳.教育教学论坛.2025(28)

[6] 地方航空航天类高校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J].张昕喆;王晓璐;张超;代君;陈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S1)

[7] “校-校-企”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其龙;徐国华;陆国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04)

[8] 基于“内外双循环”模式的信 [J].喻曦;邓明森.科教导刊.2025(18)

[9] “四链”融合下机械专业创新 国现代教育装备.2025(11)

[10] 科教融合视域下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张优贤;郑秀.电子质量.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