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现场管理探讨
李学文
身份证:210411198110220837
引言
道路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施工现场管理需应对线性工程跨越复杂地形、多工序交叉作业、安全风险突出等挑战,涉及路基、路面、桥梁结构等多专业的协同推进。传统依赖经验的粗放式管理已难以适应现代道路桥梁工程对精度、安全与效率的要求,尤其是在山区、水域等特殊环境中,管理不当易引发质量隐患与安全事故。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强化专项管控、融合技术手段,可实现施工现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风险的精准防控,为道路桥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管理现存的主要
(一)环境适应性管理不足
道路桥梁工程多穿越山区、河谷、城市建成区等复杂环境,现场管理对环境变化的适配性较弱。地质勘察深度不足,未能充分揭示不良地质体分布,导致路基开挖、桩基施工时突发坍塌、涌水等问题;对气候条件预判不足,雨季、严寒等特殊天气下的施工方案调整滞后,影响路基压实度、混凝土强度等关键指标;沿线生态保护措施针对性不强,施工对周边植被、水域的扰动控制不力,易引发环境纠纷与工期延误。环境适应性管理的欠缺使施工过程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制约工程顺利推进。
(二)安全管控体系针对性薄弱
道路桥梁施工的高风险场景对安全管控提出特殊要求,但现有管理体系缺乏专项设计。高空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桥梁挂篮施工、支架搭设中未严格执行临边防护与荷载监测规定,存在坠落风险;水上施工安全措施不健全,栈桥、浮吊等设备的稳定性检查频次不足,未建立完善的防倾覆应急预案;地下作业风险防控薄弱,隧道开挖、管廊施工中对瓦斯、突水等隐患的监测预警滞后。安全培训内容泛化,未结合道路桥梁的特殊工序开展专项教育,作业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三)工序协同与资源调配低效
道路桥梁线性工程的长距离、多标段特性导致工序协同难度大。各施工段落进度失衡,路基与桥梁衔接部位出现工期差,引发资源闲置或赶工压力;专业交叉作业协调不畅,路面施工与交通安全设施安装、桥梁预制与现场吊装的工序衔接缺乏统筹,导致返工或窝工;物资与设备调配缺乏动态机制,钢材、沥青等材料的进场计划与施工进度匹配度低,大型架桥机、摊铺机等设备的跨标段调度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工序协同的低效性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进度与成本控制。
二、加强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
(一)构建环境适配性动态管理体系
针对复杂环境特点实施精准化管理,提升施工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深化前期勘察,结合遥感测绘与地质雷达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明确不良地质分布并制定专项处置方案;建立气候适应性施工机制,根据气象预警提前调整工序安排,如雨季优先开展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同步强化路基排水系统;制定生态保护专项方案,针对沿线敏感区域采用低扰动施工工艺,控制噪声、扬尘与水土污染,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环境适配性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动态监测与预案调整,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二)完善高风险场景专项安全管控
聚焦道路桥梁施工的风险特性,构建针对性安全管理体系。针对高空作业,推行 “防护设施标准化 + 实时监测” 模式,挂篮、支架安装必须经承载力验算与验收,同步部署倾角传感器与荷载监测设备,实时预警变形风险;强化水上施工安全管控,定期检查栈桥基础稳定性与浮吊锚定系统,配备应急救援船舶与通讯设备,确保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响应;地下作业实施 “超前探测 + 分步开挖” 机制,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探明前方地质条件,严格控制开挖步距与支护时效。通过专项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作业人员对高风险场景的处置能力,筑牢安全防线。
(三)优化线性工程工序协同机制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长距离、多标段的协同效率。搭建线性工程管理平台,整合各标段进度数据、资源需求与工序节点,实现全线路施工状态的可视化监控;推行 “关键线路管控法”,以桥梁合龙、路基交接等关键节点为锚点,倒排各段落施工计划,确保工序衔接顺畅;建立跨专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路面、桥梁、交安等专业协同会议,明确交叉作业的责任边界与衔接标准,减少工序冲突。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资源需求峰值,实现钢材、设备等资源的跨标段动态调配,提升利用效率,保障工程进度均衡推进。
三、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管理的保障
(一)强化人员专项能力培育
针对道路桥梁施工的专业特性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对管理人员开展线性工程统筹管理培训,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方案优化与风险决策能力;对技术人员强化特殊工艺操作培训,如挂篮施工、沥青路面摊铺等专项技能,确保关键工序质量可控;对一线作业人员实施场景化安全培训,通过 VR 模拟高空、水上作业风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 “培训 - 考核 - 认证” 机制,将专项能力与岗位适配性挂钩,打造适应道路桥梁施工特点的专业化团队。
(二)推动技术装备与管理工具升级
引入适应复杂场景的技术装备与数字化管理工具。配置模块化施工设备,如可移动拌合站、智能化摊铺机等,提升山区、狭小场地的施工适应性;应用 BIM+GIS 技术构建道路桥梁三维模型,实现线性工程的空间可视化管理与碰撞检测,优化施工方案;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对桥梁结构应力、路基沉降、环境参数等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技术装备的升级可突破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提升施工现场的精准管控水平。
(三)建立全周期监督与评价机制
构建覆盖施工全过程的监督评价体系,确保管理措施落地见效。实施 “施工准备 - 过程管控 - 验收评估”全阶段监督,重点检查环境适配方案、安全专项措施、工序协同计划的执行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现场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建立管理绩效与责任挂钩机制,将质量、安全、进度等指标纳入考核,强化管理团队的责任意识。全周期监督机制可形成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推动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结束语
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管理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要求从环境适配、安全管控、工序协同等维度实施系统性优化。面对当前存在的环境响应不足、安全措施薄弱、协同效率低等问题,通过构建动态管理体系、完善专项安全管控、推动技术装备升级等措施,可显著提升管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入应用,道路桥梁施工现场管理将向更智能、更协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金波. 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 黑龙江科学, 2021, 12 (20): 130-131.
[2]许维鹏. 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 (33): 105.
[3]廖巍. 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 四川水泥, 2019, (06):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