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研究
姜洪鑫
身份证:220284199007161115
引言
地基作为工程结构的基础载体,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上部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需求日益突出,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等特殊地层对传统技术提出严峻挑战。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通过物理改良、化学加固、力学增强等手段,改善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压缩性与渗透性,实现地基承载力提升与变形控制。随着新材料、新工艺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地基处理正从经验性施工向精准化、绿色化、长效化方向发展,为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地基处理与加固的主要技术类
(一)浅层地基处理技术
浅层地基处理适用于地表下一定深度内的软弱土层改良,通过简单工艺实现地基性能提升。换填垫层法采用砂石、灰土等材料置换软弱土层,经分层碾压形成刚性垫层,扩散上部荷载以减少沉降;碾压夯实法借助机械振动或冲击能量,减小土体孔隙比,提高地基密实度,适用于松散砂土与填土地基;排水固结法通过设置砂井、塑料排水板等排水通道,结合堆载预压加速孔隙水排出,促进土体固结硬化。
(二)深层地基加固技术
深层地基加固针对深厚软弱地层,通过增强体与地基土协同作用提升承载能力。复合地基技术利用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桩等形成竖向增强体,与周围土体共同承担荷载,显著提高地基整体刚度;桩基础通过钻孔灌注桩、预制桩等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深层坚硬土层,规避浅层软弱地基的缺陷,满足高层建筑与重型构筑物需求;注浆加固法通过压力注入水泥浆、化学浆液等,填充土体孔隙并胶结颗粒,改善地基防渗性与强度,常用于既有建筑地基加固与基坑防渗。
(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技术
特殊地质条件需采用针对性处理技术以适应岩土体特殊性质。软土地基处理结合真空预压与塑料排水板,加速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控制工后沉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灰土挤密桩、强夯法等消除湿陷性,防止遇水沉降变形;岩溶地基通过灌浆填充溶洞、设置嵌岩桩跨越空洞,避免地基失稳;膨胀土地基则通过换填非膨胀土、设置隔离层等措施,控制土体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特殊地质处理技术通过精准把握岩土体工程特性,实现地基性能的定向改良,保障工程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稳定性。
二、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地质环境的技术适应性不足
复杂地层组合对地基处理技术提出多重挑战。深厚软土与砂土交互层中,单一加固技术难以兼顾承载力提升与变形控制;高含水率黏土地基中,排水固结效率低下导致工期延长;断层破碎带与裂隙发育区,注浆加固易出现浆液流失,难以形成连续防渗体。地质条件的空间变异性使设计参数选取难度增大,传统经验法难以精准匹配工程需求,可能导致过度处理或加固不足,增加工程风险与成本。技术体系的局限性要求提升对复杂地质的动态响应与自适应能力。
(二)加固效果的长效性与监测难题
地基加固效果的长期稳定性控制存在技术瓶颈。水泥土类加固体可能因碳化、侵蚀导致后期强度衰减,影响地基长期承载能力;复合地基中增强体与土体的协同作用随时间变化,易出现应力集中引发的局部破坏。现有监测技术多关注施工期变形,对运营阶段的长期性能跟踪不足,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捕捉深部土体的缓慢变形;监测数据的碎片化导致难以建立完整的时效分析模型,无法为后期维护提供精准依据。长效性控制与监测技术的滞后,制约了地基处理从施工保障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转型。
(三)绿色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矛盾
传统地基处理技术与生态环保要求存在冲突。大面积换填产生的弃土堆放占用土地资源,引发水土流失;化学注浆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可能污染地下水与土壤;深层搅拌桩施工中的水泥消耗增加碳排放,与低碳发展理念不符。工程建设中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工业废料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范围有限;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振动对周边环境造成扰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在保障加固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环境影响与资源消耗,成为地基处理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智能化设计与精准施工技术
智能化技术将推动地基处理向精准化方向突破。基于地质雷达与三维地质建模的勘察技术,可精准揭示岩土体空间分布特征,为个性化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历史工程数据,优化加固参数选取,实现设计方案的智能生成。施工阶段,自动化注浆系统结合实时压力反馈,动态调整注浆量与速率,确保浆液扩散均匀;智能压实设备搭载传感器与北斗定位,实现碾压过程的数字化监控与质量追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实现地基处理从 “经验判断” 向 “数据驱动” 的转变,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
(二)绿色环保材料与低碳工艺创新
绿色材料与工艺创新是地基处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新型环保固化剂如生物酶、工业固废基材料,可替代传统水泥与化学药剂,减少污染与碳排放;再生骨料在换填垫层中的应用,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低碳施工工艺如静态爆破、无扰动注浆技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扰动;植被加固技术结合生态恢复,在提升地基稳定性的同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绿色技术体系的构建将实现地基处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推动工程建设向低碳化转型。
(三)多技术融合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多技术协同与全周期管理将拓展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边界。复合加固技术如 “注浆 + 桩基础”“排水固结+ 强夯” 的组合应用,可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地基 - 结构耦合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受力变形过程,为方案优化与后期维护提供可视化工具。全生命周期监测体系整合物联网传感器与云端平台,实现地基变形、应力状态的实时感知与预警,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长期性能变化趋势。多技术融合将推动地基处理从单一施工环节向 “勘察 - 设计 - 施工 - 运维” 全链条协同的方向发展,提升技术系统的整体效能。
结束语
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作为岩土工程的核心组成,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安全与可持续性。面对复杂地质适应性、长效性控制与绿色发展等挑战,需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绿色材料创新与多技术融合,构建精准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深度结合,地基处理技术将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调控的跨越,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推动岩土工程领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于德忠. 岩土工程中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03): 133-135.
[2]张益锋, 陈哲航, 陈田. 岩土工程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分析与思考[J]. 工程技术研究, 2021, 6 (22): 44-47.
[3]杨晶. 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措施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21, (07): 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