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技术应用与效果研究
王东东
身份证:150422198903120652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节能降耗工作对实现 “双碳”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施工过程涉及机械设备运行、材料加工、临时设施运营等多个能耗环节,传统施工模式因缺乏节能理念指导和技术支撑,普遍存在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的问题。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推进,施工阶段的节能技术应用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节能技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过程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1 建筑施工节能的价值与传统模式能耗痛点
1.1 施工节能的核心价值定位
建筑施工节能具有多重现实意义。从环境效益看,减少施工过程的能源消耗可直接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从经济效益看,通过能源优化利用和资源循环使用,能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项目盈利空间;从行业发展看,推动施工节能技术应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行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传统施工模式的主要能耗问题
传统建筑施工模式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能源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化石能源,机械设备以柴油、汽油为主要动力,清洁能源占比极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施工用水、用电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建筑材料在加工、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施工工艺落后,缺乏节能型施工方法,如混凝土养护采用传统浇水方式导致水资源浪费,临时设施照明未采用节能灯具造成电能损耗。
1.3 节能技术应用的适配性需求
施工节能技术应用需与施工场景深度适配。不同施工阶段的能耗特征存在差异,基础施工阶段以机械设备能耗为主,主体施工阶段涉及材料加工与模板周转能耗,装饰阶段则侧重临时用电与照明能耗,需针对性选择节能技术;不同项目类型的节能需求不同,高层建筑施工对垂直运输设备节能要求更高,市政工程施工则需重点关注移动设备能耗控制;施工环境条件影响技术选择,寒冷地区需兼顾保温与节能,高温地区需优化降温设备能耗。
2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能技术应用路径
2.1 能源优化利用技术
能源优化利用技术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转换效率降低能耗。在能源替代方面,推广新能源动力设备,如电动挖掘机、太阳能叉车等,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临时设施供电,通过光伏板发电系统满足施工现场照明、办公用电需求。在能效提升方面,采用变频技术改造施工机械设备,根据负载变化自动调节电机转速,降低无效能耗;优化临时用电线路设计,减少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安装智能电表实现用电精准计量与监控,及时发现能耗异常。
2.2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实现节能目标。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建立施工废水回收处理系统,将雨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经沉淀过滤后用于场地洒水、设备清洗等,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采用节水型施工工艺,如混凝土保湿养护膜替代传统浇水养护,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建筑材料循环方面,对施工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将钢筋头、碎混凝土等加工后重新利用,推广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的租赁与重复使用模式,减少新材料采购量;通过精准下料技术优化材料切割方案,降低材料损耗率。
2.3 节能型施工工艺革新
施工工艺革新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和技术方法降低能耗。在结构施工中,推广装配式施工工艺,减少现场浇筑作业量,降低混凝土搅拌、振捣等环节的能耗;采用新型模板体系,如铝合金模板、塑料模板替代传统钢模板,减少模板加工与安装过程的能源消耗。在装饰装修阶段,应用干作业施工技术,减少湿法作业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采用机械化喷涂、整体吊装等高效施工方法,缩短作业时间,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工艺革新需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节能与效率的平衡。
3 节能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估与保障措施
3.1 节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节能技术应用成效的基础。建立量化评估指标,包括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万元产值能耗、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材料损耗率等核心指标,直观反映节能效果;设置过程性评估指标,如节能设备使用率、节能工艺覆盖率、可再生能源占比等,监测节能措施的落实情况;引入环境效益指标,如碳排放降低量、污染物减排量等,综合评估技术应用的生态价值。评估指标需根据项目类型和规模动态调整,确保评估结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2 节能技术应用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推动节能技术落地的关键。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施工节能责任制度,明确项目各参与方的节能职责,将节能目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编制施工节能专项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节能技术应用范围、实施步骤和预期目标。在技术支撑方面,加强节能技术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和操作技能;建立节能技术数据库,为项目提供技术选型参考和案例借鉴。在政策激励方面,落实节能补贴政策,对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营造有利于节能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
3.3 技术创新与推广路径
技术创新与推广是提升节能水平的长效动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节能技术研发,针对施工场景的特殊需求开发专用节能设备和工艺,如低能耗混凝土搅拌技术、智能能耗监控系统等;推动节能技术标准化,制定节能设备应用规范、工艺操作指南等,提高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在推广路径上,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展示节能技术应用效果,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利用行业展会、技术交流会等平台分享节能经验,促进节能技术的跨区域、跨企业传播,扩大技术应用覆盖面。
结束语
建筑施工过程的节能技术应用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通过能源优化利用、资源循环技术和施工工艺革新等路径,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模式的能耗痛点,提升施工阶段的节能水平。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保障机制,是确保节能技术落地见效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施工节能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建筑施工过程从 “被动节能” 向 “主动节能” 转变,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美齐, 汪涛, 李宁.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控制研究[J]. 住宅产业, 2023, (05):77-79.
[2]钱正安.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J]. 城市住宅, 2024, 28 (01): 198-199.
[3]周虎. 探究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 2024, (3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