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隧工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

白欣蕾

身份证:211322198903100012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与机动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传统道路桥隧工程面临着交通拥堵、安全风险增加、养护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交通发展需求。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与控制技术,实现交通状态的实时感知、精准调控与高效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路径。道路桥隧工程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与通道,其智能化改造是智能交通系统落地的基础载体。

1 道路桥隧工程与智能交通系统融合的内涵

1.1 融合的核心内涵

道路桥隧工程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是指将智能技术深度嵌入道路、桥梁、隧道的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通过构建 “感知 - 传输 - 分析 - 管控” 的智能化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工程的物理属性局限,赋予道路桥隧环境感知、数据交互、智能决策的能力,使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的通行载体升级为具备主动服务与动态调控功能的智能节点,形成 “工程实体 + 智能技术” 的协同运行模式。

1.2 融合的主要特征

两者融合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感知全面化,通过在道路桥隧工程中布设多类型传感器,实现对交通流量、路况状态、结构安全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二是数据互联化,借助通信网络构建跨区域、跨设施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交通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交互;三是管控智能化,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交通信号、通行引导及应急响应进行动态调整,提升交通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基础。

1.3 融合的重要性

道路桥隧工程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具有多重重要意义。从运行效率看,可实现交通流的精准调控,减少拥堵时长,提升路网通行能力;从安全保障看,通过实时监测与预警,能及时发现道路桥隧结构隐患与交通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从养护管理看,基于数据驱动的预防性养护可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从服务质量看,可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路况信息与出行引导,提升出行体验。这种融合是现代交通向高效、安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道路桥隧工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2.1 智能感知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感知技术是道路工程融入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环节。在道路路面铺设过程中,嵌入温度、湿度、应变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结构状态,为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视频监控设备与毫米波雷达结合,采集路段交通流量、车速、车流密度等信息,精准识别交通拥堵、异常停车等状况;在交叉口设置智能信号感知装置,根据实时车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优化通行效率。这些感知设备共同构建起道路交通状态的全方位监测网络,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数据输入。

2.2 数据传输与分析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桥梁工程作为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其数据传输与分析技术应用尤为重要。通过在桥梁结构关键部位安装振动、位移、应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健康数据,借助 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构建低延迟、高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识别桥梁结构的微小变化与潜在风险,实现病害的早期预警;同时,结合桥梁通行数据与结构状态数据,建立通行荷载与结构安全的关联模型,为桥梁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2.3 智能管控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隧道工程因封闭性强、环境复杂,对智能管控技术需求更为迫切。在隧道内部布设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能见度、有害气体浓度、温度等环境参数,结合通风、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保障行车环境安全;通过视频分析与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快速识别隧道内的车辆故障、交通事故等异常情况,联动应急广播与交通诱导系统引导车辆疏散;利用 BIM 技术构建隧道三维模型,整合设计、施工与运营数据,实现隧道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与可视化展示,提升养护与应急处置效率。

3 道路桥隧工程智能化应用的优化措施

3.1 加强技术融合与创新

技术融合与创新是推动应用深化的核心动力。应加强传感器、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道路桥隧工程的深度适配,研发适应复杂交通环境的专用感知设备与传输技术,提升设备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推动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在工程中的协同应用,实现数据的就近处理与云端综合分析,降低传输压力与响应延迟;鼓励跨领域技术合作,促进交通工程、信息技术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创新,为智能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3.2 完善标准体系与规范建设

标准体系与规范建设是保障应用有序推进的基础。需建立道路桥隧工程智能化建设的技术标准,明确传感器布设、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等关键环节的统 规范 实现不同设备与系统的互联互通;制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规范交通数据的采集、存储与 数 泄露风险;完善智能化工程的验收标准与评价体系,从功能实现、性能指标、运维效果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智能化应用的质量与效果。

3.3 构建协同管理机制

协同管理机制是提升应用效能的重要保障,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形成智能化应用的合力。应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管理平台,打破交通管理部门、工程养护单位、应急指挥机构等主体间的信息壁垒,整合交通流量数据、工程养护记录、应急资源储备等多方信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业务流程无缝衔接,提升跨领域问题的快速响应能力。加强建设单位、运营单位与技术服务商的三方合作,在智能化工程规划阶段明确各方权责,建设单位负责需求统筹,运营单位参与功能设计,技术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固化职责分工,形成从建设到运维的全周期管理闭环。同时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建设,依托交通信息发布平台、导航软件等渠道向公众推送实时路况、施工预警、最优路线等信息,引导公众错峰出行与合理选择交通方式,既提升出行效率,又增强公众对智能交通系统的认同感,全面提升系统的社会参与度与综合服务效能。

结束语

道路桥隧工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局限,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交通运行效率、安全水平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交通行业向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实践。在当前新基建与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协同机制,解决技术适配、数据互通与管理协同等问题,推动道路桥隧工程智能化应用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国帅, 胥祥鹏, 魏平. 城市道路桥隧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探讨[J]. 中华建设, 2025, (06): 27-29.

[2]孙国良. 智能交通系统在道路、机场与桥隧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 (31): 58-60.

[3]陆宝培. 道路桥隧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与对策[J]. 汽车画刊, 2024, (10): 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