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理解力培养的古诗文阅读教学
王福洲
江苏省常州市横山桥高级中学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快捷便利超乎想象,我们似乎太习惯、太受用这种“信息秒得”的生活,以至于常常忘记思考。这种理解缺失的阅读习惯,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下高中生在古诗文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本整体阅读理解意识薄弱,文言语意的语境推断能力欠缺,情景默写应变能力差,教材语言素材不会灵活运用。个中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正是“语言理解力”的缺失。
何为“理解力”?从认知论视角看,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关联及意义的把握能力,超越单纯的知识积累,涉及对逻辑、因果和价值的整合。“语言理解力”则指个体对语言信息进行解析、整合并转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尽管布鲁姆认知层次论将记忆、理解同列为低阶思维能力,而将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列为高阶思维能力。但实际上“理解力”在整个认知思维发展过程所起到的桥基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无论是新课标、新教材,还是新高考,在古诗文阅读测评要求上都把“理解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理解能力是应用、 析 评价、创造能力的基础,没有对古诗文的字词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我们就无法完成信息的帅选与 无法 法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即便是最简单 样离不开对基本文句 的理解,特别是高中阶段,面对较为复杂的文言文本,如果不理解文句内涵和句段间逻辑关系,很难完成长时记忆。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加强对语言理解力的培养,不但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一、让思维与识记同步,理解与阅读并行
识记、理解、应用是我们最常关注的三种学习能力,三者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识记、理解是基础,应用是最终目的。所谓应用,就是将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创新成果,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检测评估中的分值占比通常也是最高的;但从识记到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迁移过程,而是要以准确充分的理解为前提的。道理虽然好懂,但在实际阅读教学活动中常常被我们忽略。
如对于课标规定的72 篇古诗文基本篇目,我们最习惯接纳的教学原则是“先背后讲”“多背少讲”,甚至到后来干脆“只背不讲”。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语感体验角度看,当然不无道理。对于一些浅易的文本而言似乎也并无不妥,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文本,如果忽视理解环节,则可能后患无穷。
很多记背压力过大的同学往往一开始就把全部注意力投放在“读背”层面上,而对于一些需要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文本重点字词、课文内容及前后句段的逻辑关系,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常常被无视。这样的课前学习任务实际上已经弱化为成单纯的“背书”了,学生连基本的关键字词都不能落实到位,何谈对重点问题深度思考?其结果必然是课堂教学难以整体推进,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测漏洞百出。 以高二《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部分篇目的情景默写为例,学生反复出错的字词如《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的“报怨”;《屈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中的“幽思”;《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中的“猎火”等等,也许并非背书不力,而是理解缺失。
要改变形状,就必须把以“培养语言理解力”为重点目标的学习任务贯穿到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的各个环节。让思维与识记同步,理解与阅读并行。尤其要重视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段内容的整体理解。以《过秦论》为例,我们可以把以下“理解性问题”预设到三个学习环节中:①商鞅辅佐秦孝公的系列改革,涉及哪几个领域?请从原文找对应句(下同)②面对大秦的四面扩展,诸侯采用的军事与外交策略是什么?③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对内实施的文武并治的具体国策是什么?④作者主要从哪几个侧面介绍陈涉?反复弱化陈涉的目的是什么?⑤作者总结秦国兴亡之道时主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 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研读相关句段,并借助课文注解、学习提示和工具书,准确理解文句内涵,弄清前后句间的逻辑关系。这样,通过文本研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不但理解了文本内容,加深了持久记忆,而且增强灵活应用的底气。
二、向背景与生活借力,让理解助推文化传承
学生对古诗文词句的错误认知,部分原因是对相关背景知识缺乏 如果我们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了解相关信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时,常把“买茶”误读误写成 足够了解造成的。查阅相关背景信息可知,“浮梁”,地名,位于江西景德镇 ,有“千年茶都”之誉。浮梁茶在汉唐就声名远播,唐代王敷《茶酒论》记载 浮梁歙 明证。有了对这些背景知识的认知,学生误解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生活阅历不足,对某些文化现象缺少关注也是造成古诗词文句理解偏失的重要原因。如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中的“夜月”常被误认为“月夜” 典型的案例。原句从修辞手法上看,当然是以声衬静,通过鸟悲啼反衬蜀山险峻空寂, 人迹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多同学并不知晓。鸟对夜晚的光线变化比较敏感,遇到月出月落就会警觉飞鸣,所以古代文人常常借对月与鸟的描述来表达某种特殊思绪与情感,月与鸟自然而然就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意象,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李左史《幔亭峰》“猿鸟哀啼千嶂月,松篁寒锁一溪云。”等等。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不但准确理解了文本词句,而且提升了文化素养。
以上案例说明,古诗文学习,不能单纯孤立地理解词句,必须把语词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整体理解,要充分借力相关背景知识,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经验等。 只有理解到位,才会有持久记忆和灵活应用的可能。
三、巧用字词溯源,重视语境推断
语言文字固然有其相对稳定性,但语言运用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字词演变自有其规律,运用溯源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记理解某些特殊文言字词的初始义及衍生义。如《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中的“蛾眉”常被误认为“娥眉”或“峨眉”。这就需要我们追本溯源,“蛾眉”是根词,即“如蛾之眉”。古人惯用细而弯的蚕蛾之须比喻美人之眉(或借代美女),如《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螓首蛾眉”。屈子爱以美人芳草喻美好品德,此句“蛾眉”便是比喻美德与姿容;而“娥眉”则是“蛾眉”的异形字(或疑似历史误用),字形发生演变,大概是为强化女性关联;至于“峨眉”则是专有名词,特指四川省的峨眉山(地名和山名)。
再如李白《东山吟》中“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等诗文中的“他”,不应误写为“她”,因为“她”作为第三人称女性专称的最终确定,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是新文化运动时基于对女权的尊重而生成的,古诗文中用“她”的案例极少。 文字溯源是古诗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加强文化传承与认同。
“字词溯源”实质上就是一种纵向推理。此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横向推理——语境推断,即根据前后关系和句段整体语言环境推断字词涵义。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其实就是在强调语境的重要。古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单靠机械背诵和套用很容易出错,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推断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某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举个简单的例子,阅读以下短文,推断“弄璋”“弄瓦”涵义。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节选自《古今谭概》)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案例,要弄清这里的“弄璋”“弄瓦”涵义,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寻找相关有效信息,只要弄清上文 “我夫人有娠”和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广义的语境推断包括邻字推断,对称结构推断,语法推断,语气推断等等。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有全局观念,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内涵的暗示作用。没有一个词语是孤岛,孤立的物理观察,割裂概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很难完成准确充分的理解。
四、运用逻辑思维,理清句段间关系
解释、判断、逻辑推理等都是语言理解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考对古文阅读理解力的考查,既有对同一字词在课内外不同语境下的内涵解读,也有对文本内容、结构关系、作者情感的整体解析。就连传统意义上的默写,也更多地融入了“理解”“应用”环节:命题意图已不再是单纯机械记忆,而是在识记理解基础上的情景应用。但我们似乎并未完善适应这种变化,把识记和理解分开实施的做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往往先让学生完成原文背诵、原文默写,而后再做大量的所谓理解性默写训练,结果刷了很多题,收效却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理解”环节没有落实到位,除了前面所讲理解与识记没有同步,还有就是上下文句的逻辑关系没有理清。受传统应试习惯影响,我们所创设的很多情景,基本上都是冲着“关键句”而来的,而对语段之间的,句群之间,句子内部结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在考场短时间内很难灵活应变。
因此,我们必须对文本教学设计有比较系统的思考,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要重点关注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有立足全篇的宏观审视,也有着眼局部的微观探究。对于个别识记和理解难度较大的古诗文语段,我们可以采用压缩翻译法,将原文用易于理解的关键词串联起来,作为联想回忆的辅助。如屈原《离骚》第二节,就可以整合为如下几句话“既有内美又修能,披佩芳草即修身。时光如流不待我,朝夕修德志在勤。日月闪退春秋短,草木凋零美人迟。美德美政趁年壮,快马加鞭我先行”。
这种关键词串联法,其实就是为理解原句及句间关系而编的顺口溜,它易读易记易联想,对部分同学整体把握文本有一定效果。但活动必须是在对文本阅读理解分析完成之后进行,而且需要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只有在参与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经历中成长的东西才会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