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路径
张晓梦
费县探沂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临沂市 273411
一、引言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地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资源,其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劣。科学合理地转型土地利用方式,能够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关(一)土地利用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
乡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生态空间构建,都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1]。例如,建设农村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等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只有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才能确保这些设施的有效落地,为人居环境整治奠定物质基础。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保障乡村各项建设有序进行。
(二)人居环境整治需求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型
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功能多样性需求也日益增加。人们期望乡村不仅有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具备优美的生态景观、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这种需求促使土地利用方式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为主,向多元化、综合性利用转变。为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需要将部分农用地或闲置建设用地转化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如农家乐、民宿等,从而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
(一)土地利用布局分散
在许多乡村地区,居民点分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村民建房随意选址,导致村庄建设用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难度与成本。农用地也存在碎片化问题,小块农田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利于规模化农业生产和机械化作业,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分散的土地利用布局,阻碍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一方面,部分农村存在闲置宅基地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宅基地无人居住,长期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同时,部分乡村企业或公共设施用地存在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占地面积大但产出效益低。另一方面,农用地中也存在粗放经营现象,一些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低,未能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路径
(一)农用地利用方式转
21. 推进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的农用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有利于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业企业、专业大户或农民合作社,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园区。规模化经营还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2. 发展生态农业
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向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肥料,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例如,采用间作、轮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用地利用方式转型
23. 整治闲置宅基地
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清理和整治,通过拆除破旧房屋、复垦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对于有保留价值的闲置宅基地,可以进行改造利用,如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室、小型民宿等。在一些古村落,将闲置的传统民居改造为民俗博物馆或特色客栈,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通过整治闲置宅基地,还能改善村庄的整体面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24. 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结合村庄规划,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集中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率。规划建设乡村产业园区,将乡村企业集中布局,便于统一管理和污染治理,同时也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布局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便村民生活。
(三)生态用地利用方式转型
25.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对乡村的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进行严格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禁止非法侵占和破坏。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如矿山废弃地复绿、水土流失治理等,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措施,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空间。
26. 构建生态景观网络
利用乡村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资源,构建生态景观网络。建设乡村绿道、滨水景观带等,将村庄内的各类生态景观节点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景观体系。在绿道沿线设置休闲设施,方便居民散步、骑行,享受乡村生态景观。生态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能提升乡村的生态品质,还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引领
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村庄规划等相衔接。在规划中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布局和规模,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方向和重点。规划要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居民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引领,确保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有序推进,实现乡村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政策。在土地流转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开展生态农业、整治闲置宅基地等项目,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入市程序、收益分配等问题,保障农民和集体的合法权益。通过政策支持,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技术支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对乡村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等,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灌溉,减少资源浪费。加强对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型的顺利实施。
六、结论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因地制宜,结合不同乡村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模式,稳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孙彩凤, 姜巍, 高卫东. 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2025,46(01):30-40.
[2] 张建平,许润达,孙爱军,等.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J].经济地理,2025,45(02):192-202.
[3] 陈慧灵,蒋莉莎,王振波.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25,46(06):3536-3545.
作者简介:张晓梦(1974.06—),男,汉族,山东临沂费县人,本科,中级自然资源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