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用绿色建筑机电工程风险管理措施研究

作者

李雷

身份证:150222197910154118

摘要: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广泛推广,民用建筑中机电系统的绿色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愈发显著,机电工程在绿色建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绿色建筑机电工程涉及系统复杂、技术密集、协同难度大等特点,风险因素多样且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叠加显现,若风险管控不当将对工程质量、运行性能与节能目标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以绿色建筑理念为指导,从绿色机电工程的系统特性出发,深入分析其风险类型、产生机制与表现形式,梳理施工阶段中常见的技术、管理、协同及环境风险,进而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强化前期策划、优化设计协调、完善施工控制、加强系统联调、推进智能监测与全过程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认为,实施科学、系统、可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提升绿色建筑机电工程建设水平、保障项目全生命周期性能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机电工程;风险管理;系统集成;施工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本体的节能环保性能,还强调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影响最小化。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民用绿色建筑中的机电系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分散式系统向集成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演进。机电工程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给排水、电气、暖通、建筑智能化、节能控制等多个子系统,是实现建筑节能、环境舒适和智能管理的关键支撑。然而,绿色建筑机电系统在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均面临高度系统性与协同性的挑战,其风险管理的复杂性远高于传统建筑项目。首先,绿色建筑对节能率、用能效率、环保等级、智能化水平等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技术指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机电系统的高效集成与精细施工。

一、绿色建筑机电工程风险特征及成因分析

二、绿色建筑机电系统是集功能性、节能性、环保性与智能化于一体的多专业融合系统,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强、交叉性高、可变性大与隐蔽性强等突出特征。系统性体现在机电工程涵盖子系统多,任一系统运行故障或设计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体功能下降,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式风险效应。交叉性则表现为多个专业的平行与交错作业,如暖通与建筑结构、电气与智能化、消防与排烟系统等之间的接口关系复杂、协同困难,一旦协调不畅易造成施工冲突、设备位置冲突、施工周期延误等问题。可变性主要源于设计方案的不确定性和绿色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常因设计变更、施工现场调整、技术迭代导致风险点动态演化。

二、施工阶段机电工程风险的关键表现及控制难点

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施工阶段是风险最为密集的环节。首先,图纸深化与施工图设计往往滞后于现场需求,设计交底不到位,导致实际施工中出现图纸与现场矛盾、设备布置冲突、材料型号不符等问题。这种“边设计边施工”模式带来的变更频繁将直接影响进度、增加成本,甚至埋下质量隐患。其次,施工技术不到位是常见风险之一。绿色建筑机电系统对安装精度、控制逻辑、能效参数要求较高,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部分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工艺执行不到位、设备安装偏差大等问题。例如,空调末端安装不按设计风量核算、变频设备未进行动态参数设置、控制系统布线不规范等,均会影响后期运行效果。再次,多专业协同不足易形成接口风险。机电各系统与土建、装修等专业交叉频繁,若施工计划未统筹安排或信息传递不及时,极易在施工现场形成“窝工”“返工”现象,影响施工秩序与工程质量。

三、绿色建筑机电工程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构建路径

针对绿色建筑机电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阶段性特点,应从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反馈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全过程、全参与方、全要素的综合管理体系。首先,在项目前期阶段,应强化设计协同机制,建立多专业联合设计平台,确保机电各子系统与土建、建筑功能空间布局相匹配,实现建筑与机电一体化设计,避免因接口问题埋下风险隐患。设计阶段还应引入BIM技术实现三维管线综合布置、空间冲突预判与施工模拟,提高设计成果的落地可执行性。其次,在施工阶段应推行“样板先行+分项验收+全过程监理”机制,严格控制工艺标准执行,特别在管线安装、防火封堵、节能系统调试等关键工序上实施质量控制点设立与动态巡检,确保技术落实到位。材料管理方面,应建立绿色建材采购名录与供方评价机制,加强设备技术参数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双重审核,并引入第三方性能检测手段保证设备质量稳定。

四、推进智能化管理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集成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快速发展,将BIM、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机电工程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与风险识别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首先,BIM技术在绿色机电工程中的应用已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三维模型实现各系统之间的空间整合与功能协同,可有效规避设计阶段因空间冲突、接口不合理带来的施工变更与质量风险。同时,施工过程中的BIM进度管理模块可实现节点控制、资源调配与施工模拟,减少误操作与延误现象。其次,物联网技术可通过传感设备对机电系统施工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振动、噪声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识别施工过程中异常数据,为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支撑。在系统运行阶段,物联网设备还可对运行数据进行远程采集与智能控制,实现对用能异常、设备老化、系统泄漏等潜在风险的实时反馈。

五、多方协同与制度保障对风险防控体系的支撑作用

绿色建筑机电工程的风险管理离不开制度保障与多方协同的共同支撑。首先,应从政策层面推动绿色建筑机电系统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的细化与统一,解决当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不够系统、实施过程中标准滞后与评价尺度不一等问题。针对绿色机电系统的各类风险,应制定分阶段、分系统的风险评价准则与管控指标,提升工程质量管控的标准化与可操作性。其次,应建立全过程审计制度,对设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中的风险点实施独立审查与责任追踪,防止利益冲突影响风险控制执行效果。在多方协作机制方面,应明确建设单位在风险主导中的核心责任,鼓励其组织风险评审会、召开设计交底会、推动联合协调机制,并以合同方式明确风险责任划分,提升各参建方的参与积极性与风险共担意识。

结论

绿色建筑机电工程作为绿色建筑核心系统之一,其施工质量与运行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和使用功能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对民用绿色建筑机电工程的系统特征、风险类型与成因分析,指出其在施工、设计、运行等各阶段面临多种系统性、交叉性风险,并结合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理论提出了全过程、系统化、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措施。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强化项目组织策划、提升施工工艺标准化水平、推动智能化管理手段落地、健全多方协同机制与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构建起绿色建筑机电工程的风险防控闭环,为绿色建筑质量与性能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绿色建筑将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生态的方向发展,机电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也需不断迭代升级,实现从静态控制到动态响应、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的转变,助推绿色建筑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沙凯逊.成本与价值:绿色建筑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3,(03):20-22.

[2]卜增文,刘俊跃.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4,(02):22-26.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