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分析
张美玲
陕西新达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建筑设计风格迅速传播,国际化的建筑形式在各地不断涌现。然而,这种趋同的设计现象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建筑逐渐失去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土化设计对于传承文化、适应环境以及塑造独特城市风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因此,探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成为当下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文化认同的建构需求
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塑造集体记忆的功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院落布局、空间序列、装饰符号等元素,是一个地区居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现代建筑设计若完全剥离这些本土元素,会导致建筑与使用者的文化心理割裂。本土化设计通过激活传统符号的现代意义,能让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二)地域环境的适应性需求
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自然资源差异,对建筑设计提出了针对性要求。现代建筑的标准化设计虽提高了效率,但往往忽视地域环境的特殊性[2]。本土化设计强调“顺势而为”,结合当地气候优化通风、采光、保温设计,利用本土材料降低运输能耗,顺应地形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预。这种“环境适配性”不仅能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更能让建筑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三)建筑个性的塑造需求
全球化带来的设计趋同,使得许多城市的建筑失去了辨识度。当玻璃幕墙、方盒子建筑成为“标配”,城市的独特风貌也随之消失。本土化设计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为现代建筑注入差异化基因。例如,苏州的现代建筑可融入园林“借景”“框景”的空间智慧,陕北的建筑可借鉴窑洞的覆土保温理念,这些本土元素的现代转译,能让建筑摆脱“复制粘贴”的困境,形成“一看就知道属于这里”的独特气质。
三、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
(一)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传统建筑符号(如屋顶形式、门窗样式、装饰图案)是本土化设计的重要素材,但需避免简单复制,而应进行“抽象化、功能化”转译。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并未直接沿用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而是将其抽象为“几何化坡屋顶”,用混凝土材料打造出斜坡与折线结合的屋顶形态,既保留了江南建筑的轻盈感,又符合现代结构技术要求;同时,将传统花窗的冰裂纹图案转化为金属格栅,既实现了遮阳功能,又传递出江南文化的雅致意境[3]。这种转译不是对传统的复刻,而是提取符号的精神内核,用现代技术赋予其新的表达。
(二)地域材料的创新应用
本土材料(如竹木、石材、乡土砖)不仅承载着地域记忆,还具有环境适配性强、碳排放低的优势。本土化设计强调“旧材新用”,通过现代技术提升本土材料的性能与表现力。例如,云南的“竹编建筑”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竹材经过防腐、防火处理后与钢结构结合打造屋顶或幕墙,竹材的自然纹理为现代建筑注入温暖感,而钢结构则弥补了竹材承重能力的不足;福建土楼的生土材料,在现代民宿设计中被用于内墙,配合保温层和防潮处理,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满足了现代居住的舒适度要求。
(三)气候适应性的传统智慧融合
统建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应对地域气候的智慧,本土化设计需将这些智慧转化为现代设计策略。在湿热的岭南地区,传统骑楼通过“廊柱+挑檐”形成遮阳通风的公共空间,现代建筑可借鉴这一逻辑,设计挑出的遮阳板与架空层,结合自然通风系统降低空调能耗;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传统窑洞利用覆土保温隔热,现代建筑可采用 “地下空间+覆土屋顶”的设计,减少室外温差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这种“传统智慧的技术转化”既降低了对机械系统的依赖,又体现了地域环境与建筑的深层关联[4]。
(四)本土空间理念的现代延续
传统建筑的空间理念(如院落布局、内外交融、虚实相生)蕴含着人与空间的互动逻辑,本土化设计需将这些理念融入现代功能布局。例如,北京四合院的“正房-厢房-庭院”布局,体现了家庭伦理与自然亲近的需求,现代住宅设计可转化为“核心起居空间+围合式庭院”,既满足现代家庭的开放性需求,又保留“庭院聚气”的空间意境;日本传统“缘侧”(檐下过渡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界限,现代建筑可设计类似的灰空间(如阳台、连廊),增强空间的流动性与包容性。这种空间理念的延续,比符号移植更能体现本土化的深度。
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案例分(一)国内案例: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让光线来作设计”理念与江南文化融合的典范。在现代建筑框架下设计深度融入苏州园林的本土基因,外观上将传统歇 用灰色 材替代传统小青瓦,既保留了江南建筑的“黛瓦”意象,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结 的逻辑,通过连廊串联展厅、庭院与水景让游客在行进中感受“框景”“ 借景” 作 面装饰,搭配玻璃天窗引入自然光,使现代材料与本土质感自然衔接。该设计 却 核的传承,成为“现代建筑本土化”的标杆。
(二)国外案例:日本京都府立图书馆
京都府立图书馆在现代功能与和式美学的融合上极具代表性。作为满足现代阅读需求的公共建筑,其设计吸收了日本传统“书院造” 建筑的精髓,外观采用清水混凝土与木格栅结合,木格栅的疏密变化既呼应了传统“格子窗”的光影效果,又实现了现代遮阳功能;内部空间以“中央中庭”为核心,周边环绕阅览室,类似传统“内庭+厢房”的布局,既保证了采光通风,又营造出静谧的阅读氛围;屋顶采用轻质金属板模仿传统“桧皮葺”的曲线形态,既减轻了结构负荷,又传递出和式建筑的轻盈感。这种设计证明本土化并非局限于本土文化,而是对地域美学的现代诠释。
五、结束语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关乎文化传承、环境适应与建筑个性塑造。通过传统符号转译、地域材料创新应用、 气候适应性智慧融合及本土空间理念延续等路径,可实现现代与本土的有机统一。苏州博物馆新馆、日本京都府立图书馆等成功案例表明本土化设计既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又能展现独特地域文化魅力。未来应持续探索本土化策略,让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诠释者。
参考文献:
[1]孙红权.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探析[J]. 山东工业技术,2023(11):33-35.
[2]杨刚.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1):110-113.
[3]辛雪娟.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2023(25):90-93.
[4]侯健;曹文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探讨[J]. 工程技术研究,2023(1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