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中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策略优化
申新金
身份证号:62262319920525211X
引言:
能源清洁化与电力系统现代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以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策略优化为主题,系统阐述其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旨在为分布式电源高质量并网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系统特性与自动化控制需求
分布式电源与传统集中式电源在结构与运行上存在明显差异。分布式电源多通过逆变器接入配电网,输出功率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其多点接入、局部集中,导致能量流动和电压/频率响应复杂,并与负荷、储能等高度耦合,要求自动化控制具备更强实时性与智能性。分布式电源并网需解决无功调节、频率稳定、孤岛检测、谐波抑制等技术难题,同时实现多源多端的智能协同与优化。新一代自动化控制系统需集成智能感知、分层协同和边云融合,实现高效采集、状态感知、优化决策与自适应调节,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性能和并网友好性。
二、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策略的主流模式与优化路径
当前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策略主要分为集中式控制、分布式控制和协同控制三大模式。集中式控制以主站或区域控制中心为核心,通过采集全网或区域数据,实现全局优化调度和统一控制,适用于电源规模有限、通信可靠的场景,但在大规模、多点接入条件下存在响应迟滞、通信瓶颈和灵活性不足问题。分布式控制则以各分布式电源单元为核心,基于本地信息和自治算法实现快速响应和独立运行,具备良好的鲁棒性和扩展性,但在全局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方面存在短板。协同控制模式则融合集中式与分布式的优点,通过主-从架构、分层分布或多智能体系统,实现区域内分布式电源的协同优化与整体性能提升。针对电网无功电压控制,近年来多采用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基于电压-无功特性(Q-V曲线)的自动调节策略、虚拟同步机控制等,实现了分布式电源参与区域电压调节和电能质量提升。在频率控制方面,提出了基于下垂控制、自适应频率调节、虚拟惯量注入等方法,提高了系统频率稳定性和抗扰动能力。孤岛检测与自愈控制则通过信号注入、模式识别和多源信息融合等技术,实现了孤岛状态的快速识别与可靠切换。面向多源互联与能量管理,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电源的功率分配、负荷跟踪和能量优化,实现了能源消纳最大化和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整体来看,自动化控制策略的持续创新和多元优化,为分布式电源并网安全、灵活、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智能化与自适应控制在分布式电源并网中的深度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正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模型驱动与智能决策转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深度强化学习等智能算法的自适应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电源的动态调节、预测控制和异常处理。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状态识别,实现对电网运行环境和分布式电源出力的实时预测与精准调节,显著提升了系统的自适应性与容错性。在无功优化、电压调节、频率响应等关键场景下,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策略可主动感知系统状态变化,动态调整逆变器参数,实现不同运行目标间的协同平衡。多智能体系统(MAS)应用于分布式电源群体控制,通过智能体间的信息交互和分布式优化,实现全局目标下的局部自治与动态协同。边缘计算平台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了本地实时响应与远程云端优化的有机结合,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智能传感与自适应算法的结合,有效增强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鲁棒性、灵活性与高效性,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微电网自愈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未来,随着智能算法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基于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的自动化控制将成为分布式电源并网优化的重要方向。
四、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的工程实践与环境适应性分析
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策略的实际工程应用必须充分考虑电网结构、运行环境、设备性能及通信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实际工程中,分布式电源往往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远端农村等地,配网结构复杂、负荷波动剧烈,对控制策略的自适应能力和环境鲁棒性提出更高要求。项目实践表明,分布式电源群组化接入、能量路由、微电网层级管理、虚拟电厂等新型模式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能力与协调机制提出了挑战。部分地区采用智能化无功补偿、分区协调电压控制、多模式孤岛检测与切换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并网系统的运行安全与稳定性。工程案例还显示,分布式电源自动化控制策略的效果受限于通信延迟、信息孤岛、设备兼容性等技术短板,因此需强化系统冗余设计、实时监控、容错机制和网络安全防护。适应未来大规模、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自动化控制系统还需兼容新型储能、电动汽车、有源负荷等多元对象,形成集能源调度、需求响应、状态评估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只有在实际工程环境下不断优化控制策略,提升系统自适应和协同能力,才能推动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策略的优化,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和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本文梳理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的运行特性、自动化控制需求和主流控制模式,重点分析了无功电压、频率调节、孤岛检测、智能协同等关键技术及其优化路径。研究认为,基于智能感知、自适应优化和多层协同的自动化控制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稳定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是支撑未来能源互联网和多能互补系统的技术基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边融合和能源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分布式电源并网自动化控制将不断向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行业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广,打造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协同优化能力的新一代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我国“双碳”目标和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海军,王海伏,赵薪宇,等.考虑高渗透率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9(01):42-48.DOI:10.13888/j.cnki.jsie(ns).2023.01.007.
[2]邵文正,刘文彬,臧家义.考虑分布式电源并网的 10kV 配电线路单相断线故障分析[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2022,36(05):1-9.DOI:10.16442/j.cnki.qlgydxxb.2022.05.001.
[3]余墨多,黄文焘,邰能灵,等.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暂态稳定机理与评估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22,37(10):2596-2610.DOI:10.19595/j.cnki.1000-6753.tces.2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