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育人模式研究
江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数字化、复合型特征。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育人模式需深度对接产业需求,解决传统教学中技能单一、实践脱节等问题。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育人模式。
二、理论框架构建:数字素养的多维解构
2.1 数字素养的内涵与框架
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必备的综合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与伦理。欧盟 “DigComp 2.2” 框架将其分为信息与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问题解决五个维度,并创新性地引入 “数字技能网络” 概念,强调关键节点(如信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道德)在技能网络中的核心作用。中国《教师数字素养》标准(2023 年)进一步细化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大要素,明确教师需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包含基础技能层、专业应用层、创新思维层、伦理法律层的四维模型:
1.基础技能层:涵盖办公软件应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如 Selenium)、CI/CD 集成(如 Jenkins Pipeline)等基础数字技能。据教育部 2023 年统计,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平均就业率达 98.34%,其中基础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
2.专业应用层:聚焦云计算系统运维、鸿蒙开发、昇腾计算等前沿技术,对接《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中“编程能力 + 项目管理 + 数字化思维” 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行业调研显示,70% 的软件企业将 “数字化思维”列为招聘核心指标,但仅 50% 的高职院校在课程中明确培养该能力;
3.创新思维层:强调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构建模拟工作环境,训练学生代码调试与系统部署能力。如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累计投入,可同时容纳数百人进行实训,承接企业培训项目,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4.伦理法律层: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法规等内容,回应《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数字伦理的要求。调研显示,60% 学生缺乏数据隐私保护意识,30% 未系统学习网络安全法规。
2.2 理论支撑与创新整合
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Bloom)和 ASK 模型(知识、技能、态度)为基础,将数字素养培养融入课程体系。ASK 模型强调知识(A)、技能(S)、态度(K)的协同发展,与高职教育 “做中学” 的理念高度契合。例如,在课程设计中,通过 “案例级微项目、应用级小项目、产品级中项目、创新技术融合大项目” 的四级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无缝衔接。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学生参与从需求分析到系统上线的全流程,显著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现状分析:数字素养的供需矛盾
3.1 学生数字素养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调研发现,高职学生数字技能掌握呈现 “工具应用熟练、创新能力不足” 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基础技能层: 80% 学生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但仅 40% 掌握自动化测试框架(如 Selenium)和 CI/CD 集成(如 Jenkins Pipeline);
专业应用层:云计算系统运维工程师岗位中,高职学历占比 44% ,但高端技术岗位(如云架构师)占比不足 10% ;
伦理法律层:60% 学生缺乏数据隐私保护意识, 30% 未系统学习网络安全法规。
此外,高职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60% 学生习惯于被动参与数字化学习,仅 40% 能有效利用虚拟仿真、在线精品课等资源。
3.2 行业需求与教学脱节软件行业对数字技能的需求呈现三大趋势:
1.技术迭代加速:华为、腾讯等企业要求毕业生掌握鸿蒙开发、昇腾计算等前沿技术,而现有课程更新滞后。例如,某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仅 30% 涉及人工智能技术,且多为基础理论教学;
2.岗位能力复合化:企业更青睐具备 “编程能力 + 项目管理 + 数字化思维” 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单一技能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需求。调研显示, 70% 的软件企业将 “数字化思维” 列为招聘核心指标,但仅 50% 的高职院校在课程中明确培养该能力;
3.伦理责任强化: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问题凸显,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数字伦理判断能力。然而,仅 40% 的高职院校开设《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课程,且内容多停留在法律条文解读。
四、创新路径:产教融合与教学改革
4.1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依托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构建 “共育人才、共创课程、共用标准、共建师资、共享资源” 的五维联动模式,实现专业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对接。合作开发的《鸿蒙应用开发》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如 101 教育能力平台)融入教学,学生参与从需求分析到系统上线的全流程,显著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真实项目驱动:引入企业生产性项目(如 IM 项目守护系统),学生参与从需求分析到系统上线的全流程。通过 “单点应用创新项目→系统集成双创项目→智能融创孵化项目” 递进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项目中需跨专业组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成果可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
3.双师队伍建设:实施 “企业高 P 进校园” 计划,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教学,同时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华为合作开展师资培训,教师通过参与华为昇腾计算项目,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同时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占比达 30% 。
4.2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1.课程体系重构:对接《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等行业标准,构建 “底层共享、中层模块、高层互选、顶层融通” 的课程体系。例如,“岗课训证” 融通模式将职业证书(如华为 HCIA)融入课程,实现 “课证融合”。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直接考取行业认证,取证率达 85% ;
2.虚拟仿真实训: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模拟工作环境。某高职院校的鸿蒙信创实训中心,通过虚拟场景训练学生的代码调试与系统部署能力,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可反复练习复杂故障处理,实训效率提升 40% ;
3.项目式学习(PBL):以 “智能融创孵化项目” 为载体,学生跨专业组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代码提交频率、错误率等数据被用于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4.3 动态评价体系构建
1.多维度评价:采用成果性评价(代码质量、项目文档)与过程性评价(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相结合,如某高职院校的数字素养标准涵盖 26 个二级维度,引入企业忠诚度、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维度。评价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直接挂钩,形成 “以评促改、以改培优” 的闭环;
2.数据驱动改进: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分类培养大数据平台为学生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教师可根据报告调整教学重点。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的班级,学生课程通过率提升 15% 。
五、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5.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育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在企业(如西门子、SAP)和职业院校交替学习。例如,德国双元制 IT 专业课程涵盖软件开发、数据管理等核心模块,学生需完成企业实习并获得行业认证。这种模式通过 “理论学习 + 实践操作” 的循环,确保学生技能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据统计,德国双元制毕业生就业率达 90% 以上,且起薪较普通高校毕业生高 15% 。
5.2 日本专门学校模式
日本专门学校以培养实用技能为核心,课程设置紧贴行业需求。例如,东京自行车设计专门学校的课程中,实践课时占比达 70% ,学生需考取行业认证(如运动自行车技师证)才能毕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紧密,毕业生就业率达 97.3% ,且平均 1 名毕业生对应 3.17 个工作岗位。此外,专门学校毕业生可申请插班到普通大学或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实现 “学历 + 技能” 双提升。
5.3 澳大利亚 TAFE 模式
澳大利亚 TAFE 学院采用 “能力标准 + 课程体系 + 教学评估” 的模式,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直接挂钩。例如,TAFE 的软件开发课程涵盖敏捷开发、DevOps 等前沿技术,学生通过课程即可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TAFE 还与企业合作开展 “学徒制” 项目,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学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数据显示,TAFE毕业生在 ICT 行业的就业率达 85% ,且薪资水平与本科毕业生相当。
5.4 中国本土化实践
中国高职教育结合产教融合与国际经验,形成独特模式。例如,通过 UK ENIC 国际认证,课程标准对接欧洲资历框架(EQF)5 级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一轴两翼三结合四驱动” 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 96% 以上。
六、政策建议与资源保障
6.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1.完善顶层设计: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2 年),将数字素养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教育部已将数字素养纳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数字素养培养目标;
2.加大资金倾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截至 2023 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投入 5 亿元,建成 215 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覆盖近 600 个专业;
3.强化校企合作激励:通过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如江苏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企业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
6.2 基础设施与资源共享
1.智慧校园建设:推进 5G、物联网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过程全数字化。某高职院校建成 “职业情境、项目育人” 智慧教学平台,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数据,调整教学策略;2.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截至 2023 年,平台已接入 1173 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近 600 个专业,累计访问量超过 367 亿次;
3.国际交流合作:借鉴欧盟 DigComp 框架,开展跨境师资培训与课程认证。如某高职院校与印度、埃及高校共建光伏专业标准,输出中国职教模式,提升国际影响力。
七、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7.1 培训体系构建
1.企业实践与国际交流:组织教师赴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如与华为合作开展师资培训,教师通过参与华为昇腾计算项目,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学习前沿技术与教学方法;
2.数字化工具应用培训: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举办 “人工智能及其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培训,覆盖 800 余名教师,教师掌握 ChatGPT、数据分析工具后,课程设计效率提升 30% ;
3.考核激励机制: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如建立 “学分银行 + 绩效考核” 双轮驱动机制,推动教师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实施该机制后,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项目数量增长 50% 。
7.2 教学创新支持
1.教学改革项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改革,如教师开发项目教材 23 部,建成国家课程3 门,其中《人工智能基础》课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满意度达 92% ;
2.技术支持团队:组建跨学科技术团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平台运维等支持。例如,某高职院校构建 “
化一体” 评价平台,实现教学数据实时分析,教师可通过平台获取学生学习行为报告,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八、动态评价体系的实施与优化
8.1 评价指标设计
1.多维度指标:构建包含基础技能、专业应用、创新思维、伦理责任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某高职院校 “五化一体” 评价机制涵盖 50 余项二级指标,引入企业忠诚度、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维度,评价结果与学生就业推荐直接挂钩;
2.动态权重调整:根据产业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指标权重。如 “5+X” 评价体系中,X 为企业定制化指标,确保评价与岗位需求同步。例如,针对云计算岗位,数据安全指标权重从 10% 提升至 20% 。
8.2 技术平台支撑
1.大数据分析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学生学习行为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例如,分类培养大数据平台为学生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教师可根据报告调整教学重点。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的班级,学生课程通过率提升 15% ;
2.虚拟仿真考核: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进行技能测评,如基于 Unity 的网络设备虚拟实训系统,可自动评估学生的综合布线技能。该系统已在多所高职院校应用,考核效率提升 50% ,且误差率低于 5% 。
九、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理论框架构建、现状分析、模式创新与政策建议,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完善动态评价机制,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成果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8] 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背景、意蕴和路径[J]. 王敬杰;杜云英.职业技术教育,2022(10)
[9]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样态与路径选择[J]. 王玉龙;郭福春.职教论坛,2021(02)
[10]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 杨晓波.职教通
[11] 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背景、意蕴和路径[J]. 王敬杰;杜云英.职业技术教育,2022(10)
作者简介:江骏(1979-),男, 回族, 人, 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
基金项目 武汉市职成教协会·武汉开放大学 2004 年度立项课题“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研究”(2024-01Y)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