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施工理念下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

杨爱军

兰州新区城投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730300

1. 引言

建筑业作为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显著的行业,其转型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绿色施工理念要求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贯穿工程 然而,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主要围绕进度、成本与质量控制展开,在系统性纳入环境影响因素方面表现出明显滞后性。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与社会期望,探索契合绿色施工本质要求的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提升行业可持续竞争力与生态效益的紧迫课题。

2. 绿色施工理念下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价

2.1 驱动资源效能与环境效益双提升

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塑建造过程的资源逻辑与环境伦理。模式创新推动废弃建材的高效分拣与就地再利用,形成工地内的资源微循环系统,显著削减对外部原材料采购的依赖,直接从源头降低砂石、木材等资源的消耗速度。同时,结合智能终端对水耗、能耗的实时精准计量与深度优化,施工过程能精确控制环境排放。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使工程从单纯的功能实现体,转变为主动融入环境承载能力的资源整合体与环境友好体,实现工程价值与环境责任的深层次统一。

2.2 构建差异竞争优势与响应政策需求

融合绿色理念的管理创新已成为建筑企业塑造市场形象与赢得发展空间的关键途径。采用低环境影响的施工工艺与智能化管理手段,能有效展示企业在可持续建造技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增强在绿色建筑市场中的品牌辨识度与话语权。深层次的管理模式迭代,更能系统提升企业在应对日益严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地方环保法规时的响应能力。这种管理模式的内化转变,既回应了当前严格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要求,又为企业在ESG投资导向的市场中奠定了长远发展根基。

3. 绿色施工理念下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现状

3.1 协同机制缺位与技术应用碎片化

当前绿色施工推进的核心障碍源于管理链条上各环节的协同断裂。设计方选用的绿色技术参数,常因施工方在具体工法匹配性上的考虑不足, 统安装无法落地,技术意图悬置。拆除环节产生的可回收建材本可被新建项目利用, 跨项目协调机制,大量资源被错误填埋处理。同时,绿色技术的应用呈现显著的碎片化特征,未能真正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规划。

3.2 建材管理粗放与监管机制虚设

传统模式下,建材从入场到消耗过程的透明度极低,尤其对于关键绿色建材与可回收物的追踪管理近乎空白。大量可再生的木材、金属往往混入一般工程垃圾被填埋,导致绿色建材的市场应用生态难以闭环形成。在过程监管方面,多数项目的绿色目标仅停留在方案文本层面,现场执行深度不足。施工过程是否真正执行扬尘在线监测、土方湿法作业或非道路机械排放控制,往往依赖不定期检查,环境违规风险居高不下。工地能耗、水耗数据多为事后统计,缺乏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机制,无法支撑过程精细化调控。

4. 绿色施工理念下工程管理模式的创

4.1 构建全过程协同整合机制

打破专业壁垒和阶段分割是绿色施工落地的基石。项目启动阶段即应成立涵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主要分包商代表的绿色管理联合工作组。 工作组核心任务是基于共同认可的绿色目标,共同制定覆盖全链条的执行标准与管理流程。设计环节不再是终点, 施 评估设计方案的现场可实施性及绿色工艺适配性。在方案论证会上,对预制构件吊 复杂节点 工可行性与优化空间进行联合评审与预演修正。拆除分包商与新建工程团队也应建立信息对接机制 过共享云平台明确拆除项目中的再生建材规格与数量,精确匹配新建项目需求。

建立基于共享云平台的信息枢纽尤为关键。除BIM 模型承载建筑信息外,平台应集成能耗监测、材料库存、物流追踪及固废流向等动态数据。如塔吊调度数据与材料进场计划通过平台实时联动,减少设备空载和二次搬运。雨水回收系统蓄水量数据与现场洒水降尘需求通过平台触发自动调度指令。管理者可据此平台对设计变更、工序冲突、资源错配等问题进行动态分析与跨部门协调决策。该协同机制整合了碎片化的管理要素,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奠定系统基础。

4.2 深化绿色智能技术融合体系

将“绿色”基因真正融入管理核心,要求技术体系具备智能预测与自优化能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管控系统需延伸至细颗粒度环境管理节点: 周边关键点部署高精度PM2.5、噪音传感设备,系统实时生成污染动态分布热力图并自动关联作业工 区域扬尘超标,系统立即启动区域雾炮联动与推送作业调整指令至关联班组手持终端,形成数据 动的精准抑尘闭环。水管理亦如此,通过在主要用水终端安装智能水表与水质传感器,结合循环水处理工艺数据,AI 算法可精准预测高峰需水量,优化中水使用路径与雨水收集响应策略。

技术的深度融合须以系统效能最优为准则。若项目引入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其管理系统不能孤立运行,需与建筑能耗管理系统深度耦合。光伏发电效率、建筑内部照明负荷、空调逐时能耗等数据通过智能算法进行小时级动态匹配,使光伏电力就地消纳最大化。AI 模型基于历史运行数据与实时环境参数,主动学习并滚动优化分项系统的运行策略,如预测次日光照强度并调整预制构件吊装时间窗以减少塔吊用能高峰与光伏曲线的重叠度,实现全局资源效率的持续精进。该技术融合体系赋予工程管理主动预防与环境增值的活力。

4.3 建立建材区块链平台与强化数字化监管

建材管理需向全周期可追溯化升级。应用物联网芯片或二维码标签技术,赋予从生产端开始的钢材、再生骨料等关键绿色建材唯一数字身份 设 息登记并写入区块链账本,在后续仓储、领用、安装环节通过工 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与全程留痕。当项目拆除时,该追溯系统清 为高价值回收再利用提供数据凭证。工地内部同步建立废弃物智能分类设施, 统自动分析倾倒垃圾流图像识别类别,大幅提升再生材料回收品质。建材数字平台连接“生产-建造-再生”闭环,极大降低资源损耗与信息断层风险。

监管体系须以数字化实现穿透式管控与风险预警。监管平台需直接对接工地前端传感器数据流,对违规排放、异常能耗、固体废弃物处理路径偏离等风险进行24 小时自动扫描与分级预警。一旦关键指标偏离绿色计划阈值,系统自动触发暂停作业指令,并生成整改工单推送至管理人员移动端,明确时间节点及验收标准。执行状态纳入各方数字信用档案并进行多维度环境绩效评价。监管深度嵌入施工进程每个环节,杜绝管理盲区和形式主义,确保绿色施工目标与执行形成严密对应链条。

5. 结束语

绿色施工理念对工程管理提出了深层次整合优化要求。传统管理中的协同断裂、技术零散、建材粗放、监管虚设等问题亟需系统性变革。通过构建全过程协同整合机制、打造深度融合的绿色智能技术体系,以及实施建材数字化追溯与智能监管强化,工程管理模式得以深度重构。这些创新策略聚焦解决实操中的关键瓶颈,通过流程再造与技术赋能为项目管理注入绿色基因,驱动资源效率与环境绩效的实质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栋.绿色施工理念下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2024(31):76-78.

[2] 高彦.绿色施工理念下的道路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储运, 2023(11):201-202.

[3] 杨飞鹏.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建材与装饰, 2022(01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