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的青少年认同路径研究

作者

李然 陈翰睿 樊思琪 张冉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引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建国初期极端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凝聚而成的精神瑰宝,它诞生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从零起步、突破帝国主义技术封锁的关键时期,凝结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智慧与热血,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向青少年传递这一精神内核,对培养其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责任担当意义深远——青少年作为民族复兴的未来建设者,亟需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青少年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与认同面临诸多挑战:信息碎片化消解历史厚重感,多元价值观冲击精神传承,传统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认知特点脱节。探索契合时代特征的青少年认同路径,不仅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需求,更是助力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认同的现实困境

1.1 历史场景的时代疏离

新生代青少年成长于和平繁荣的社会环境,缺乏对“两弹一星”研制时期历史场景的直接感知。在那个物资匮乏、国际环境复杂的年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国防安全毅然投身艰苦科研,“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抉择令人动容。但当代青少年难以切身感受这种历史情境,和平年代的舒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对“两弹一星”精神中使命担当的理解,部分学生甚至将爱国行为简单等同于口号表达,缺乏对其深层内涵的感悟。

1.2 价值认知的片面化倾向

部分青少年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将“两弹”仅视为军事成就,忽视其背后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不仅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更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防实力,为后续科技创新奠定基础,为解决当前“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历史镜鉴。但由于缺乏系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认知明显不足。

1.3 传播方式的适配性不足

在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与信息获取渠道发生显著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学习模式。然而,当前“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播仍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与青少年的有效互动,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导致参与度和认同度受限。

二、三阶认同路径的构建

2.1 认知深化

认知深化侧重于创新历史叙事的表达形式,一方面借助VR、AR 等数字技术构建“两弹一星”研制的虚拟体验场景,同时挖掘“隐姓埋名三十载”“手摇计算机演算核数据”等典型故事,以短视频、漫画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增强历史感染力;另一方面将精神内涵融入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渗透帮助青少年全面认知。

2.2 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注重强化体验式联结,组织青少年参与“两弹一星”主题情境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科研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科研旧址或纪念馆设置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实地感受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贡献;开展“听长辈讲科研故事”家庭访谈活动,借助代际对话活化历史记忆,增强情感认同。

2.3 行为内化

行为内化聚焦推动价值实践转化,设立“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卫星设计、新能源研发等科创项目;引导青少年关注芯片攻关、航天发展等时代热点,撰写科技报国计划书探索践行路径;组建“科技之光”支教团队开展科技支教,在服务中传递科技惠民理念,深化对精神的理解。

三、协同机制构建

3.1 多方力量协同联动

构建学校、科技场馆、科研院所协同的教育共同体。学校开发“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模块化课程,提供系统知识学习;科技场馆搭建实践平台,让青少年体验“两弹一星”相关科技成果与历史场景;科研院所开放专家资源,为青少年创造与科研工作者交流的机会。多方协同,形成全方位教育网络,为青少年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提供支持。

3.2 传播渠道融合创新

实现实体场馆与数字展馆协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互补。实体场馆提供真实历史场景与实物展示,让青少年身临其境;数字展馆借助虚拟现实、网络直播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两弹一星”精神传播覆盖面。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互动性,构建多层次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3.3 评价体系优化完善

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指标,全面评估青少年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同程度。认知维度考察知识掌握情况,情感维度关注情感体验与态度,行为维度评估日常践行表现。将科技实践参与度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与方法。

四、实施中的关键举措

4.1 增进代际认知共鸣

开发“家庭记忆时光机”项目,鼓励青少年与长辈共同整理老物件、老照片,活化历史叙事。组织家庭故事会,让长辈分享“两弹一星”研制时期的经历与感受,以及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通过代际交流,增强青少年对历史的理解,强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同。

4.2 提升文化传播吸引力

创作科学家主题文创产品,如卡通形象、文具、饰品等,运用国漫风格塑造新时代科学偶像。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文创设计,通过可爱时尚的形象与有趣故事,吸引青少年关注。同时,举办“两弹一星”主题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吸引力。

4.3 优化资源均衡配置

建立“流动科技馆”巡回机制,为资源薄弱地区的学校与社区提供标准化“两弹一星”精神教育课程包与设备支持。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巡回讲座、培训,提高当地教师与青少年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资源均衡配置,确保每个青少年都有机会接触“两弹一星”精神,促进教育公平。

结论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积淀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灯塔。传承弘扬这一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认知深化-情感共鸣-行为践行”三阶培育路径,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跨学科教学构建知识网络,帮助青少年建立系统认知;依托情境教学、实境体验和代际对话,强化情感认同;通过科创实践、时代议题转化和社会服务,促进价值内化。同时,需打造“教育主体-传播渠道-评价机制”协同模型,整合学校、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融合传统与新媒体传播优势,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强化代际认知共鸣、提升文化传播吸引力、优化资源均衡配置、扩大教育覆盖面。相信通过多方协同、创新实践,“两弹一星”精神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2020

[2]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若干意见[Z].2022

[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集[M].人民出版社,2023

[4]数字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