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社区教育服务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王子旋 王思宇 陆李轩 孙浚赫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 引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其核心在于重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在此背景下,作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区教育服务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使命。科学界定位其功能并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对巩固“双减”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二、 “双减”背景下社区教育服务的功能定位

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社区教育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其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1]作为育人阵地的延伸与补充,社区需有效承接“课后空白”,提供安全、普惠的托管服务与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如科创、艺术、体育、劳动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弥补学校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延伸。

[2]担当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枢纽,社区拥有独特的在地资源(场馆、人才、文化、企业等),社区教育服务应成为高效整合、盘活与配置这些资源的平台,将分散的公共文化设施、专业人才、实践场地等转化为优质教育供给,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多元化、场景化的支持。

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支点,社区是家校社互动的天然场域,社区教育服务应搭建有效沟通桥梁,组织家庭教育指导、亲子活动、社区实践等,促进教育理念共识形成,引导家庭履行主体责任,支持学校教育教学,营造和谐共育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 当前社区教育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深入分析,社区教育服务当前面临的核心困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统筹整合不足,供给能力有限,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如少年宫、图书馆、企业实践基地、退休教师等)往往归属不同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整合机制与共享平台,导致优质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

其次,社区服务内容与需求有偏差,吸引力有待提升,部分社区服务项目设计脱离学生实际兴趣与发展需求,内容同质化、形式陈旧,“教育性”与“吸引力”并不能很好结合,难以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素质发展诉求。

再者,社区专业力量与运行保障薄弱,具备专业教育背景的社区工作者缺失,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且专业性不足。同时,经费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参差不齐,制约了服务的可持续性与质量提升。最后就是社区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社区、家庭之间制度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尚未普遍建立,信息共享不畅通,职责边界模糊,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合力与效率。

四、 社区教育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

4.1 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将社区教育服务深度纳入地方教育发展和民生保障规划,明确其在“双减”工作中的法定地位与责任。制定社区教育服务专项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如设立专项补贴、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捐赠)。

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4.2 深化资源下沉与平台建设:

推动学校资源有序开放: 鼓励学校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向社区适度开放场地、设施及专业师资(如参与课后服务指导)。

建设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区域内场馆、课程、师资、志愿者的数字化资源库与预约平台,实现资源“一网通享”、精准匹配。

激活在地社会资源: 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专业人士(如退休教师、科技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以多种形式(课程开发、实践导师、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教育。

4.3 优化服务供给模式与内容:

需求导向,精准设计: 深入调研学生及家长需求,结合社区特色资源,开发主题化、项目式、实践性的精品课程与活动(如“社区小工匠”、“自然探索家”、“科技创客坊”)。

强化“五育融合”: 重点拓展科技、艺术、体育、劳动、阅读等素质教育内容,尤其加强面向真实生活情境的劳动实践教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参与。

提升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探索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志愿者招募、培训与管理体系。

4.4 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设立社区教育协调员/联络员,定期组织学校、社区、家长代表联席会议,共商需求与计划。

推广“家校社共育中心”:在社区层面建设实体化阵地,集成信息发布、咨询服务、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功能。加强统筹协调,打破部门界限,加强互联互通,坚持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对接,推动学习型组织集群发展。

探索“订单式”服务: 学校可根据学生整体需求,向社区“点单”定制特色课后服务项目或实践活动。

五、 结语

[1]“双减”政策为社区教育服务释放了巨大潜能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清晰锚定其作为育人延伸阵地、资源整合枢纽与协同育人支点的核心功能,着力破解资源整合、服务匹配、专业保障与协同机制等关键瓶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深化资源下沉、优化服务供给、完善协同机制等路径系统推进,社区教育服务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双减”行稳致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坚实基石。

[2]参考文献: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21).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4]教育部等九部门. (2016).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 号).

[5]张铁道, 赵丹, 王海东. (2022).“双减”背景下社区教育赋能课后服务的价值与路径. 中国教育学刊, (03),91-96.

[6]陈乃林. (2018). 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视野与新路径. 教育发展研究, 38(Z1), 32-38.

[7]吴遵民. (2020). 新时代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教育研究, 41(09), 142-151.

[8]邵泽斌. (2021). “双减”政策的教育生态意蕴与学校治理变革. 教育研究, 42(1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