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航拍与BIM模型实景合成在电力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机

作者

刘永民 孙小寅

济南和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电力工程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3

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力工程行业正面临着不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与安全性的挑战。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的出现,为电力工程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无人机航拍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电力工程现场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而 BIM 技术则可以构建电力工程的三维信息模型,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将两者进行实景合成,能够为电力工程各阶段提供更为直观、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推动电力工程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因此,深入研究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在电力工程中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概述

2.1 无人机航拍技术原理与特点

2.1.1 技术原理

无人机航拍是利用无人机搭载各种传感器,如光学相机、红外相机、激光雷达等,按照预设的航线和高度在目标区域上空飞行,获取该区域的影像数据。以光学相机为例,其工作原理基于小孔成像,通过镜头将光线聚焦在图像传感器上,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数字化处理生成数字图像。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导航设备实时确定自身位置和姿态,从而保证获取的影像数据具有精确的地理坐标信息。

2.1.2 特点

高效性:无人机能够快速到达指定区域进行拍摄,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测量或航空摄影,大大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例如,在大面积的输电线路巡检中,无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长距离线路的拍摄任务,而人工巡检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无人机体积小巧,可在复杂地形和狭窄空间中灵活飞行,如山区、城市街区等,能够获取到传统测量手段难以到达区域的影像数据。在城市配电网的巡检中,无人机可以轻松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对配电设备进行近距离拍摄。

2.2 BIM 模型技术原理与特点

2.2.1 技术原理

BIM 模型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的信息集成技术。它通过对电力工程中的各种构件,如杆塔、变压器、电缆等,进行参数化建模,将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功能信息以及工程进度、成本等非几何信息整合到一个三维信息数据库中。在建模过程中,各个构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约束关系,当某一构件的参数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构件会自动更新,保证了模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BIM 模型支持多专业协同工作,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可以在同一个模型平台上进行设计、修改和交流,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作业。

2.2.2 特点

BIM 模型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电力工程的全貌,能够直观地展示工程的结构、布局以及设备之间的关系,使各参与方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设计意图 程实际情况。在变电站的设计中,通过 BIM 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电气设备的位置分布,便于进行空 间布局优化。将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信息整合在一个模型中,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进度、设备运维记录等,为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在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3.1 规划设计阶段

3.1.1 线路路径优化

利用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可以对拟选线路区域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通过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的航拍影像,结合地形数据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地形模型,并与 BIM 模型中的电力线路模型进行融合。利用该技术还可以对不同路径方案的工程投资进行估算,包括杆塔基础建设成本、导线架设成本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选择最优的线路路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2 变电站选址与布局优化

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变电站站址周边区域的影像数据,包括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周边建筑物分布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与 BIM 模型中的变电站建筑模型、电气设备模型等进行融合,构建出包含变电站及周边环境的实景合成模型。在模型中,设计人员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站址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评估站址的地形条件是否适合变电站建设,如是否存在地质不稳定区域、是否容易积水等。同时,根据交通状况分析设备运输和人员通行的便利性。

3.2 施工建设阶段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准确掌握施工进度对于保证工程按时完成至关重要。利用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实时、直观监控。首先,根据施工计划在 BIM 模型中设置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节点和预期完成状态。在施工过程中,定期使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进行航拍,获取最新的施工进展影像数据。将航拍影像与 BIM 模型进行实景合成,通过对比实际施工情况与 BIM 模型中的进度计划,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部分施工进度超前,哪些部分滞后,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按时交付。

3.3 运维管理阶段

传统的设备巡检方式主要依靠人工巡检,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利用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可以实现设备巡检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无人机搭载各种传感器,如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紫外成像仪等,对电力设备进行定期巡检。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设备的外观影像,检查设备是否存在表面破损、变形、放电痕迹等异常情况。将无人机巡检获取的数据与 BIM 模型进行实景合成,在模型中可以直观地展示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

四、发展趋势展望

4.1 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将更加广泛。无人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飞行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主规划航线、躲避障碍物、完成复杂的巡检任务。BIM 模型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模型的自动生成、优化和分析,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模型参数,为工程决策提供更智能的支持。

4.2 多技术融合应用更加深入

无人机航拍与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将与其他先进技术,如 5G 通信、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实现更深入的融合应用。5G 通信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能够实现无人机航拍数据和 BIM 模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支持远程控制和协同作业。数字孪生技术将电力工程的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进行实时映射,通过无人机航拍和 BIM 模型实景合成技术构建高精度的数字孪生体,实现对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模拟分析和优化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涛, 陈晓红. 三维数字化模型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电力建设, 2018, 39(10): 56-62.

[2] 郑洁, 杨帆.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5):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