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贮饲料霉变防控关键措施

作者

任建宇

木头营子乡政府 内蒙古赤峰 024304

青贮饲料以其高营养、适口性强的特点,成为反刍动物养殖的重要粗饲料。但在制作与储存过程中,霉变现象频发,不仅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流失,还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有害物质,威胁动物健康,甚至引发中毒事件。因此,系统掌握青贮饲料霉变防控技术,从原料把控到储存管理全流程采取有效措施,对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具有关键作用。

1 青贮饲料霉变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1.1 霉变的危害

青贮饲料霉变会严重破坏其营养价值,致使蛋白质、维生素等关键营养成分大量流失。霉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大幅降低饲料能量值。此外,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产生,会使动物出现采食量锐减、生长迟滞、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同时,霉变饲料还会污染养殖环境,进一步增加动物患病风险,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

1.2 影响因素

原料水分是影响青贮饲料霉变的重要因素。水分过高,青贮过程中易产生过多渗出液,为霉菌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水分过低,青贮时难以压实,空气残留多,利于霉菌繁殖。青贮原料的收割时间也至关重要,收割过早,原料含水量高、干物质含量低;收割过晚,原料木质化程度高、营养成分下降,都增加了霉变风险。此外,青贮设施的密封性、青贮过程中的压实程度以及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霉菌的生长繁殖。

2 青贮前的防控措施

2.1 原料选择与收割

选择优质青贮原料是防控霉变的首要环节。应优先选取生长旺盛、无病虫害侵染的植株,玉米、苜蓿、黑麦草等都是理想的青贮原料。以玉米为例,在乳熟后期至蜡熟前期进行收割最为适宜,此时原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 ,既保证了干物质与营养成分的高含量,又为后续发酵提供了良好的湿度条件。收割过程中,需严格把控原料品质,确保其新鲜、洁净,避免混入泥土、杂草、腐败枝叶等杂质,防止杂质携带的霉菌孢子污染青贮原料,从源头降低霉变风险,为优质青贮饲料制作奠定基础。

2.2 原料预处理

收割后的原料预处理是防控霉变的关键步骤。将原料切碎至 2-5 厘米长度,能有效增大物料表面积,便于装填时充分压实,减少空气残留,为乳酸菌营造厌氧发酵环境[2]。同时,合理使用青贮添加剂可显著提升青贮质量。添加乳酸菌制剂,能快速增殖有益菌群,加速乳酸发酵进程,促使青贮料pH 值快速降至4.2 以下,有效抑制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生长;添加有机酸(如甲酸、丙酸),则可直接降低青贮料 pH 值,破坏霉菌生存环境,同时还能抑制梭菌等腐败菌活动,提升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通过多维度作用保障青贮饲料在储存期内的品质稳定。

3 青贮过程及青贮后的防控措施

3.1 青贮过程操作要点

青贮过程中规范操作是防控霉变的核心环节。装填原料时需严格遵循分层压实原则,每层厚度控制在 20-30厘米,借助机械压实设备或人工密集踩踏,使青贮料密度达到每立方米 650-750 千克,最大限度排出空气,营造乳酸菌发酵所需的厌氧环境,有效抑制好氧 同时, 填速度,尽量在24 小时内完成青贮窖或青贮塔装填,减少原料暴露时间,降低霉菌污染风险。 装填结束 立 高强度塑料薄膜覆盖密封,边缘处用泥土或沙袋压实,形成完整密闭空间,并在顶部增设防雨层,防止雨水渗入引发霉变,为青贮发酵创造稳定条件。

3.2 青贮后储存管理

青贮后的科学储存管理是保障饲料品质的关键。储存期间需定期检查青贮设施密封性,发现塑料薄膜破损、裂缝等问题立即修补,避免空气和水分进入。合理控制储存环境温湿度,将青贮窖、塔选址于地势高、干燥且排水良好处,夏季通过搭建遮阳网、喷洒降温剂等措施控制温度,防止高温加速腐败;冬季利用秸秆、保温棉等材料包裹设施,避免青贮料受冻变质[3]。同时,保持储存区域清洁,远离污水排放口、垃圾堆放点等污染源,定期清理周边杂草杂物,防止有害微生物滋生扩散,为青贮饲料营造安全稳定的储存环境。

3.3 青贮饲料质量检测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是防控霉变的重要保障。采用感官评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感官评价通过观察色泽、嗅闻气味、触摸质地判断品质,优质青贮饲料应呈现黄绿或青褐色,散发酸香气味,质地柔软松散;若出现发黑、发黏、霉斑或刺鼻腐臭味,则表明已发生霉变。实验室检测聚焦pH 值、有机酸含量、微生物菌群等核心指标,正常青贮饲料 pH 值应稳定在3.8-4.2,乳酸含量达 5%-10% ,若检测到pH 值异常升高、乳酸含量下降,或霉菌、酵母菌数量超标,则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霉变扩散。

3.4 霉变青贮饲料的处理

及时有效的霉变处理可降低养殖风险。发现青贮饲料霉变后,需第一时间清除发霉部分,避免菌丝扩散污染周边物料。对于轻度霉变饲料,可通过晾晒脱水、反复水洗等物理方法降低霉菌毒素含量,或添加活性炭、蒙脱石等吸附剂减少毒素残留,但处理后的饲料仅可少量搭配饲喂,且需密切观察动物采食反应。针对严重霉变饲料,必须坚决废弃并做无害化处理, 禁用于动物饲喂,防止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有害物质引发动物中毒、免疫抑制等健康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经济损失[4]。

3.5 建立科学的青贮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是提升青贮质量的长效机制。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细化原料处理、装填压实、密封储存等环节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确保各流程可追溯、可管控。定期组织青贮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强化防霉意识与操作技能,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建立完整的青贮档案,详细记录原料品种、收割时间、含水量、添加剂使用量及储存温湿度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经验,优化青贮工艺参数。同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青贮过程关键指标,及时预警异常情况,推动青贮饲料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结束语

青贮饲料霉变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青贮前、青贮过程和青贮后的多个环节。通过严格把控原料选择与处理、规范青贮操作流程、加强储存管理和质量检测等关键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青贮饲料霉变的风险,保障青贮饲料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建立科学的青贮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青贮技术水平,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养殖者应充分认识青贮饲料霉变的危害,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动物健康和养殖生产的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佳辉,高圣玥,陈杰.饲料霉 J].现代畜牧科技,2020,(01):37+39.

[2] 古莉.检测饲 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03):199.

[3] 石宝明,丁泓玮.饲 究进展[J].饲料工业,2022,43(15):1-6.

[4] 翟长河.预防饲料霉变的方法 中国动物保健,2014,16(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