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心灵密码,呵护孩子成长
毛灿华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518068
(一)需要特别守护的孩子
他,小利,被诊断为中度智力落后伴随注意缺陷多动症。相较于普通孩子,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为迟缓,社交互动存在明显障碍 —— 这是我接手班级前,从前任班主任和特教老师处了解到的基本情况。
刚接手二年级的那个班时,小利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上课从不翻书;下课始终沉默地坐在座位上,双手偶尔会无意识地揉搓衣角;做操时站在队伍里纹丝不动,即便体育课上同学们嬉笑奔跑,他也只是双手捧脸,蜷着身子缩在角落……
接班第三天的课间,我决定主动走近他。刚进教室,就见他端正地坐着,仿佛一尊安静的雕塑。我放慢脚步,轻声唤他的名字,他却猛地用双手死死捂住脸。
“老师,不用管他,他就是这样”。
“以前的老师都不怎么理他的。”
“他好像听不懂我们说话……”
孩子们不同的议论声立刻像潮水般朝我灌过来,淹没了我唤他的声音。我立刻竖起手指做了个“嘘”的手势,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好奇地望着我。
我再次蹲下身,保持与他视线平齐,耐心等待。大约五分钟后,他从指缝里偷偷瞄了我一眼,见我仍在,突然发出 “吱吱” 的轻响,小手用力挥着,像是在驱赶什么。周围又响起细碎的笑声,
“老师,说了别管他啦”。
“老师,说了他是个傻子,你看到了吧”
“哈哈哈,他竟然是只老鼠变的”……
我再次摇手示意安静。就在这片刻的宁静里,他慢慢松开了手。我趁机轻轻握住他的小手,试探着问:“愿意跟老师去办公室坐一会儿吗?” 他呆滞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几秒,我朝他微笑点头,他竟顺着我的力道,缓缓站了起来。
教室里突然响起稀疏的掌声,他却吓得连连后退。我立刻竖起大拇指:“你看,大家在为你加油呢,你真棒!”这句话似乎给了他勇气,他终于跟着我走出了教室。
接下来的日子,我制定了简单的陪伴计划:体育课上,我拉着他的小手一起跑步,成了我们班甚至是整个学校,孩子们体育课上一道别样的风景;早操、眼操,我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握着他的小手教他;课间,我也会随时出现在他的身边,领着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话,开始带着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嬉戏;写字课上,我会握着他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他……同时,我多次与他的母亲沟通,得知他在家喜欢听儿歌,便特意在班级播放时观察他的反应 —— 发现他会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于是,我鼓励同学们做操时拉着他的手,用儿歌的节奏引导他抬手、踢腿。
一周后的周五放学,孩子们竟主动围过来:
“老师,下周一,我牵着小利跑步,您不用带着他一起跑了,好吗?”
“老师,下周一,我来教他做眼操,教他整理书桌,可以吗?”
“老师,他喜欢儿歌,下周二,我可以教他唱!”
“老师,下周,我帮他背书包,带他出校门,可以吗?”
这些稚嫩的声音里,没有了最初的疏离。
如今我们已是五年级,小利的变化令人欣慰:虽然仍不会主动发起对话,但同学问话时,他能断断续续连说五六个字,慢慢地、慢慢地与同学沟通、交流;上课期间,他也会主动翻到对应页码,听到有趣的内容会露出浅浅的笑;值日时会跟着同学一起擦桌子、摆椅子;体育课上,他能跟着大家做简单的动作,甚至会在同学的欢呼声里尝试跑步…… 班级活动中,他永远是被第一个想起的人,孩子们会自然地帮他递道具、讲解规则。曾经那个需要被 “特别关注”的孩子,早已成为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心灵对话: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曾指出:“教师的价值体系会通过课堂互动、言行举止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中。” 面对特殊学生,教师的接纳不是表演式的 “关爱”,而是用具体的行动示范平等 —— 牵起他的手时,也牵起了全班孩子对 “不同” 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正是在这样的细节中,让尊重与包容成为学生人格的底色。
由此可见,一名班主任的行为示范作用是多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我们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造就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一句话,我们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什么样的人。
(二)“书为什么会‘悄悄离开’”—— 倾听背后的心声
为了培养阅读习惯,学校在每间教室和每个楼层都做了开放式书架,学生们在下课期间可以随时自由取阅。为了更好地管理书本,我选了责任心强的小洋担任图书管理员,他也欣然接受了。
每每看到课间孩子们打闹的现象少了,围在书架前的学生多了,我是打心里高兴。可是,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下午,我正准备放学,小洋打断我的话,说:“老师,经过我一星期的观察和整理,班级图书少了十一本,年级图书少了二十三本,肯定有人偷偷地拿走了,那么偷书的人就在你们中间。”他说着,眼神扫过全班同学,带着明显的质疑。放学前,我再次强调了 “爱护图书” 的重要性,但接下来几天,丢书、损书的情况仍没好转。
“偷书的人就在你们中间”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我意识到,简单的批评只会让孩子们紧闭心门。于是,我设计了 “书的旅行” 主题班会,抛出三个问题:“书为什么会变脏?”“书会‘躲’到哪里去?”“怎样让书愿意‘留下来’?”
讨论刚开始,孩子们有些拘谨,直到小琪怯生生地说:“我上次看到《恐龙百科》太入迷,上课铃响了就夹在作业本里带回座位,后来忘了放回去……” 这句话像打开了闸门:
“我在书上折角做记号,结果被同桌不小心撕坏了…“流鼻涕时没带纸巾,不小心蹭到书上去了……”
“带回家想看完,妈妈说‘学校的书别乱拿’,我就不敢放回去了……”原来,所谓的 “偷书”,不过是孩子对规则的懵懂、对书本的喜爱,以及犯错后的胆怯。我顺势引导:“如果是你,希望书怎样被对待?” 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出主意:
“可以做个‘书签漂流盒’,看完夹个书签放回去!”
“我们分组负责书架,每天检查有没有掉在地上的书!”
“给每本书包上书皮,再贴个‘爱护我’的小贴纸!”
方案确定后,孩子们的积极性远超预期:小洋重新设计了 “借阅登记本”,增加了 “临时存放处”;小组轮流给书补包书皮,在扉页画满护书小贴士;甚至有孩子提出 “图书医院” 的想法,用胶带修补破损的书页。一个月后,小洋兴奋地汇报:“老师,这周只少了 1 本书,还是被风吹到走廊角落了!损书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现在,开放式书架成了班级最亮丽的风景:书脊上贴着孩子们手绘的 “身份卡”,角落里的 “漂流书签”写满读后感,偶尔有书 “失踪”,孩子们会笑着说:“它肯定是被哪个同学‘借’去好好看了,会回来的。”
心灵对话:教育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成人的视角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偷书” 二字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孩子对故事的渴望,或是一次笨拙的 “标记”。当我们蹲下来问 “为什么”,而非急着说 “不可以”,才能听到那些没说出口的心声。真正的尊重,是相信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而教育的智慧,就在于用耐心解开症结,而非用权威堵住缺口。
结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从来不是 “塑造” 完美的孩子,而是用理解破译心灵的密码,用尊重搭建沟通的桥梁。当我们带着温度倾听、带着真诚示范,教育便不再是刻意的 “引导”,而是一场与生命共同成长的旅程 —— 我们播下的每一颗种子,终将在岁月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