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教育中数字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
傅扬钊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教师进修学校
1.案例背景
(1)政策背景与时代需求
教育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将数字素养列为教师核心能力,要求思政教育适应数字化趋势。当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占比超 90% ,但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凸显数字素养培育的紧迫性。
(2)现实困境
县域思政课仍依赖传统课堂,教学资源不足,数字化工具应用率低于 40% ;据统计,约65%缺乏系统性数字教学培训;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现有标准未覆盖"数字思政能力"等特色指标。
(3)研究价值
就依兰县正在实践的“1+3+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县域模式,该研究旨在构建"技术-价值-实践"三维培育框架,为县域模式提供数字素养嵌入方案,填补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空白。
2.实施目标
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技术基础,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应用数字信息,提高学生识别数字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数字价值,遵守数字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要求,抵制网络不良行为。
思政教学融合创新:把数字技术和思政课结合起来,开发数字虚拟现实教学场景、互动课堂教学课件等课程内容资源和手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数字信息资源分享,实现小初高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教研协同。
校园数字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校园特色的数字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数字素养培育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参与数字技术,建立校园数字素养培育制度、完善数字素养培育评估办法,使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成为常态并长足发展。
3.做法经验
(1)数字资源整合与开发
组建专业团队,挖掘整合资源:依兰县教师进修学校组建了思政、信息技术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团队组成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数字资源开发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思政教师提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中的教育重点及数字素养教育关注点,信息教师到各教育资源网、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广泛收集契合不同学段思政课堂内容与主题的各类素材,围绕教学主题整理成包含历史典故、时事评论、社会现象等多块版面的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
开发互动课件,增强学习趣味:团队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在线互动教学工具等,为思政课打造了一系列互动式教学课件。在讲解抽象的概念、理论时,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小视频等进行具象化展现,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动画等。在课件中附加在线答题、投票、讨论等互动环节,以“网络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为引子,设置判断选择题在课堂进行实时测试答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为话题展开投票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融合地方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搜集整合依兰县红色历史、民俗文化等素材,编辑制作成数字故事集、电子书。请本地的文史专家为红色文化传承代言,把视频引入思政课,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时加入依兰县抗战史,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更加直观地感受依兰红色文化,激发对家乡、国家的热爱。
(2)数字教学模式创新
构建混合式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将线上线下组合成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师应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课前自学;学生在学习中可在平台上与同学交流体会,并向教师提出问题。线下,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线上学习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展开讨论、角色扮演等,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展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能力:依据数字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要求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学生需融合思政课学习的价值观、历史常识,信息技术课的图文排版、视频编辑技术,语文的文本创作等能力完成对依兰红色文化数字宣传作品(如制作微视频、电子海报等)的制作。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制定项目计划、搜集素材、团队协作完成作品,分享并展示。在实施项目学习过程中,既可以促进学生数字素养和思政学科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创设虚拟实践,强化知识运用:利用虚拟软件开设虚拟场景学习空间,比如,学习“经济生活”的市场交易部分,建立虚拟商业街场景,让学生在虚拟商业街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商品交换”,如商品出卖者、购买者等,学会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商品的价格问题等;学习“文化传承”的知识,建立古代文化市场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动手体验,如传统的编织、竹编等,感受古代先民的创造;在“文化传承”的古代文化市场场景中,让学生体验诗词歌赋唱和活动,提升民族认同。
(3)教师数字素养培训
组织多元培训,提升技术能力: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培训主题可涉及诸多方面。邀请专业的软件培训师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如何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展开教学,怎样运用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管理、组织教学活动、查看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使教师掌握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
开展校内研讨,促进经验交流:组织开展数字教学案例交流分享会,让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数字教学经验及典型案例,如:如何利用数字资源设计一些有趣的导入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利用线上交互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等,开设教学反思与交流环节。通过数字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校内教师之间互学互进。
建立考核机制,激励教师提升:学校健全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机制,把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考核教师数字教学工具应用熟练、数字教学资源整合使用、线上教学活动组织效果等情况。定期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测评,测评合格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4)学段协同与共同体建设
搭建教研平台,促进跨学段交流:借助依兰县“ ⋅1+3+3′′ 中的3 个共同体,建立思政教研平台,平台上有不同学段的版块,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在自身板块分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学段线上教研活动,以同一个主题思政课内容为题材,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跨学段共研共备等活动。不同学段的教师开展线上平台交流和协作,削弱学段的限制,资源共享,教学经验相互借鉴,完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组织跨学段活动,推动素养衔接:组织开展小、初、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的数字素养培育活动,加强不同学段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如组织数字作品创作大赛,以“我心中的依兰”为主题,进行数字作品的创作比赛,小学学段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字工具使用技能和想象力表达能力,初中学段学生强调作品创意和思想内涵,而高中阶段学生则着重挖掘主题价值、体现较高水平的数字工具使用水平和分析、思考能力,实现数字素养培育水平的纵向衔接。
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借助共同体项目,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交流。与其他学校结成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互助共同体,相互开放数字教学资源库,共享数字教学优秀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4.成效亮点
师生素养显著提升:通过参与多元数字素养培训、校内研讨交流以及考核机制的激励,教师在数字教学工具应用、教学资源整合以及线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培育途径有效落实后,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数字工具应用能力等数字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有效增强,从以往的思政课课堂参与60%增长到85%以上,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数字手段获取思政学习的资源,自主进行学习探究性活动。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开发设计的数字教学课件、案例等在全市、全省教学成果评比多次获奖,其中3 件作品获得市级一等奖。数字技术的运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不同学段教学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贯通性更为明显。
校园文化特色凸显:校园数字文化氛围浓郁,数字素养提升活动广受学生欢迎,县城内学校的数字文化节成为校园品牌活动,参与度高,影响面广,被家长和社会认可。我校的数字素养培育经验成果丰富,可提供给依兰县的中小学校学习参照,对推动全县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数字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