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赵成浩

身份证:230105199705073017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工程 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其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环 污染治理的末 节,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环境工程需要转变发 展思路,构建兼 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推动环境工程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具前瞻性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

(一)生态优先的原则导向

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优先为根本原则,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它要求在进行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时,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因工程建设而破坏生态平衡。通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河流等,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环境工程的实施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而非单纯追求短期的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

(二)系统性治理的思维理念

该战略强调以系统性思维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打破传统环境工程中各环节、各领域分割治理的模式。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相互影响,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等工作也存在内在联系。系统性治理要求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统筹治理,实现各治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协同配合,提高环境工程的整体效益,避免局部治理而整体恶化的现象。

(三)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技术创新是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提高环境工程的治理效率和水平。例如,开发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以提升水质净化效果,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减少资源浪费,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以加快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推动传统治理技术的升级改造,降低环境工程的能耗和成本,使技术应用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环境工程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认知的局限性

在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观念认知的局限性是首要挑战。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将环境工程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对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社会公众对环境工程的认知也多停留在污染治理层面,缺乏对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了解,参与度和支持度有待提高,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战略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瓶颈

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瓶颈制约着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虽然我国在环境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同时,一些先进技术由于成本过高、操作复杂、与实际应用场景不匹配等原因,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此外,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对接,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环境治理能力,影响了战略实施的技术支撑力度。

(三)制度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制度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障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对环境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的规范不够细致,导致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短期行为。在管理机制上,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空白的现象,影响了环境工程的整体推进效率。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对环境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效果评价不足,难以保障战略实施的质量和成效。

三、推进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路径(一)强化理念引导与公众参与

强化理念引导是推进战略实施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同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环境工程决策、实施和监督的渠道,鼓励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为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政府应增加对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消化创新,提高环境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为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完善制度保障与管理机制

完善的制度保障与管理机制是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加快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环境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要求,规范市场行为,为战略实施提供法律依据。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形成管理合力。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估机制,对环境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全过程监督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确保战略实施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推动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

结束语

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坚持生态优先、运用系统思维、依靠技术创新。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观念认知、技术应用、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强化理念引导、加大技术研发、完善制度保障等路径,能够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未来,随着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认同和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不断推进,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许曹斌. 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融合路径[A]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3.

[2]王雪晴. 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讨[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 5 (06): 125-127.

[3]于彩莲;李芬;杨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308.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