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技术探讨

作者

李强

身份证:150430198804040171

引言

道路桥隧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的关键。其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度高、 营 环境多样 不仅影响交通通行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 逐渐出现各种病害,对其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构成威胁。因此,加强 隧 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维护技术,是确保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重要举措,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桥隧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前期规划与设计管理

前期规划与设计管理是道路桥隧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工程的整体效能与生命周期。在规划阶段,需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综合考量区域交通流量的现状与增长趋势,避免因容量不足导致的拥堵问题;深入勘察地质条件,分析地层结构、水文特征等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为结构选型提供依据;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将工程建设对周边植被、水体、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扰动降至最低,确保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设计阶段需以规范标准为底线,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采用模块化、绿色化等先进设计思路,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工程的耐久性,如选用耐腐蚀材料、优化排水系统等,同时通过方案比选实现经济性平衡。设计审查需形成多层次把关机制,组织地质、结构、施工等领域专家,对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结构抗风险能力、施工工艺适配性等进行全面研判,对潜在的设计缺陷及时修正,从源头规避后期施工难题与运营隐患,为工程的顺利推进筑牢根基。

(二)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管理直接影响道路桥隧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需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协调配合。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加强质量管控,对原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检验,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旁站监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同时,重视施工安全管理,制定安全专项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运营期监管与维护管理

运营期监管与维护管理是保障道路桥隧工程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建立健全运营监管机制,对工程的通行状况、结构性能、周边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工程的运行状态。制定完善的维护计划,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发现的病害和问题。加强交通流量监测和管理,根据通行情况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避免超载、超限车辆对工程结构造成损害。同时,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二、道路桥隧工程维护技术的应用

(一)结构检测与评估技术

结构检测与评估技术是道路桥隧工程维护的基础。通过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回弹法、电磁感应法等,对工程结构的内部缺陷、材料性能、结构变形等进行检测,获取准确的结构信息。运用结构分析软件和评估模型,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估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判断结构是否存在病害及病害的严重程度,为后续的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常见病害治理技术

针对道路桥隧工程常见的病害,如裂缝、渗漏、沉降、剥落等,需采用相应的治理技术进行处理。对于结构裂缝,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大小,采用灌浆修补、表面封闭等方法进行修复,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对于渗漏问题,通过查找渗漏点,采用防水卷材铺设、密封材料嵌缝等技术进行止水处理,防止水对结构的进一步侵蚀。对于沉降和变形,采取地基加固、结构纠偏等措施,调整结构的受力状态,确保结构稳定。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 “标本兼治” 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

(三)预防性养护技术

预防性养护技术是延长道路桥隧工程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工程结构未出现明显病害或病害初期,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对路 进行封层处理,增强路面的防水性和耐磨性;对桥梁支座进行定期清洁和润滑,保证其正常工作;对隧道衬砌进行表面涂装,提高其抗渗性和耐久性。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后期病害治理的成本,提高工程的运营效益,确保工程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提升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水平的(一)完善管理体系与标准规范

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标准规范是提升道路桥隧 理与维护水平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涵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 要求和责任主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统一工程管理与 作有章可循。加强标准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标准规范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推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提升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水平的关键动力。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开展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技术的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化检测设备、新型修复材料、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工程,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提高工程管理与维护的技术含量和效率。同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我国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技术的进步。

(三)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升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水平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涵盖工程管理、结构检测、病害治理等多个领域。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管理与维护队伍。

结束语

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是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技术。通过加强前期规划、施工过程和运营监管等方面的管理,运用结构检测、病害治理和预防性养护等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尽管当前在管理体系、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完善管理体系与标准规范、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策略,能够逐步提升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水平。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道路桥隧工程管理与维护工作将更加科学、高效,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国帅, 胥祥鹏, 魏平. 城市道路桥隧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探讨[J]. 中华建设, 2025, (06): 27-29.

[2]马丽霞. 道路桥隧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对策[J]. 汽车画刊, 2025, (03): 239-241.

[3]宋建花. 道路与桥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 (09):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