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合唱团建设与发展研究
朱国锋
武威第六中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权重日益提升,而合唱团作为艺术教育的生动载体,其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音乐技能传 以集体歌唱为形 音乐的审美熏陶与人格的塑造培养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在和声共鸣 魅力 会理解与包容。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中小学合唱团建设仍面临 实需求的错位、资源配置与发展目标的失衡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求 仅关乎合唱团自身的成长,更对完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合唱团建设的核心价值
1.1 深化艺术素养培育
合唱团的训练过程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从基础的发声方法训练到复杂的和声处理,从乐谱识读到音乐情感表达,学生在持续参与中逐步构建起系统的音乐认知框架。这种学习并非机械的技能模仿,而是通过反复聆听、实践与感悟,形成对音乐语言的深度理解,进而提升对不同风格、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长期浸润于合唱艺术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起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学会用音乐的思维理解世界,这种素养的提升将伴随其一生,成为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
1.2 塑造团队协作精神
合唱艺术的精髓在于 “和而不同”,每个声部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需与其他声部形成有机呼应,这种艺术特质决定了合唱团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绝佳平台。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关注整体音响效果,主动调整自己的音量、音色与节奏,以适应集体的需要,这种 “舍小我为大我” 的体验,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同时,面对排练中的分歧与困难,成员间需要通过沟通、妥协与互助达成共识,这个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责任感与合作意识,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参与集体生活奠定基础。
1.3 促进全面发展
参与合唱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除了艺术素养与协作能力的提升,还能在多个层面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时间管理方面,学生需要平衡日常学习与合唱排练,逐渐形成高效的时间规划能力;在心理素质方面,面对演出压力与可能的失误,学生能学会调整心态,培养抗压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在自我表达方面,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到舞台上的自信展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表达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这些能力的综合提升,与文化课学习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学生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中小学合唱团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部分中小学对合唱团的定位存在认知偏差,将其视为学校对外展示的 “装饰性” 项目,而非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载体。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合唱团建设往往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过于追求演出成绩与获奖荣誉,忽视了其育人本质。同时,在应试教育惯性的作用下, 些学校认为合唱活动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对合唱团的建设持消极态度,导致其在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与支持。
2.2 专业支撑体系薄弱
专业师资的匮乏是制约合唱团发展的关键瓶颈,许多中小学缺乏具备系统合唱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现有指导教师多为音乐教师兼任,其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往往局限于基础音乐教学,在合唱声部编排、和声处理、作品选择等专业领域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合唱团发展所需的硬件资源也普遍短缺,部分学校缺乏固定的排练场地,排练设备陈旧简陋,难以满足专业训练的基本需求,这种资源配置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合唱团的训练质量与发展潜力。
2.3 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中小学合唱团在运行管理上普遍存在随意性与短期性问题,缺乏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在成员管理方面,选拔标准模糊,进出机制混乱,导致团队稳定性较差;在训练安排方面,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排练内容零散无序,难以形成持续的能力提升;在激励机制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多以演出结果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过程与进步幅度,难以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这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使得合唱团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往往陷入 “组建 — 停滞 — 解散” 的循环。
3、中小学合唱团建设的发展策略
3.1 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学校应从素质教育的整体视角重新定位合唱团的价值,将其纳入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体系,明确合唱团建设的育人目标,摒弃功利化导向,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在具体实践中,应扩大合唱团的参与覆盖面,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而非局限于少数 “特长生”,让合唱艺术真正成为普惠性的教育资源。同时,要加强对合唱教育价值的宣传,转变教师、家长对合唱活动的认知,营造全社会支持合唱团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合唱团建设奠定坚实的理念基础。
3.2 构建专业支持体系
在师资建设方面,应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机制,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合唱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办专业研修、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其专业能力。在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应合理调配资金,改善排练场地条件,配备必要的音响、乐谱等设备,为合唱团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还可以加强校际合作与社会联动,通过与专业艺术团体、高校音乐院系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外部专业资源,为合唱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为确保合唱团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首先,需制定一部明确的章程,详细规定合唱团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成员的职责与权利,以及义务,使团内各项工作均有明确遵循。在教学方法上,要依据合唱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应循序渐进,兼顾基础技能的培养和音乐作品的实践操作,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评价激励方面,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幅度、对团队贡献等多维度评价标准,通过举办表彰仪式、音乐会展示等形式,积极认可和奖励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以此激发他们的持续参与热情,为合唱团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内在动力,推动合唱团的稳步成长。
结束语
中小学合唱团建设是一项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当前,中小学合唱团建设虽面临理念、资源、机制等多方面的挑战,但只要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就能推动合唱团实现从 “形式存在” 到 “内涵发展” 的转变。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让合唱团真正成为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培养协作精神、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子健. 中小学合唱团创建经验分享[J]. 琴童, 2024, (05): 9-11.
[2]黄璧滢. 中小学合唱团的建设与打造[J]. 艺术评鉴, 2023, (05): 13-16.
[3]原江南. 漳州市中小学合唱团管理现状的研究[D]. 闽南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