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
吴蒙
身份证:152326198411026610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特点,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若不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科学分析项目效益,极易面临盈利空间萎缩、项目亏损等风险。成本控制并非单纯压缩开支,而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施工流程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效益分析也不仅局限于经济效益,还需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深入研究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的方法与策略,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面临的主要(一)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与方法粗放
部分建筑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 “重施工、轻成本” 的倾向,将成本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单一职责,未能将成本控制责任分解到项目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及相应岗位,导致全员成本意识淡薄。成本控制方法长期停留在事后核算层面,仅在项目阶段性节点或竣工后进行成本汇总统计,缺乏对施工全过程中材料消耗、人工投入、机械使用等成本要素的动态监控与实时分析,使得成本偏差往往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被发现,错失了及时调整的最佳时机。同时,成本控制与施工进度、质量等核心管理环节存在明显脱节,过度强调成本降低可能导致材料以次充好、工序简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工程质量;而为追求进度盲目增加资源投入时,又常忽视成本节约,最终形成成本、进度、质量相互制约的顾此失彼局面。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浪费现象突出
建筑施工涉及人力、材料、机械等多种资源,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调配失衡问题突出,施工班组与工序需求不匹配,易出现部分岗位人员冗余造成窝工,或关键环节人力短缺延误工期,两种情况均直接推高人工成本。材料采购缺乏科学计划,采购量与实际需求偏差大,过多则占用资金并增加仓储、养护成本,不足则需紧急补购,不仅单价偏高还可能因等待材料导致工期滞后。机械设备利用率低,部分大型机械因调度不当长期闲置,不仅产生高额折旧费用,还占用场地资源。同时,资源浪费现象普遍,材料切割加工不合理导致损耗超标,施工过程中水电等能源消耗缺乏节制,这些问题共同加剧了成本压力,显著影响项目整体效益。
(三)效益分析维度单一与评估滞后
当前效益分析多侧重于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关注不足,难以全面反映项目的综合价值。效益评估多在项目竣工后进行,缺乏过程中的动态分析,无法及时发现效益偏离预期的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未能结合项目类型、施工阶段特点设置针对性指标,导致效益分析结果对成本控制的指导作用有限,影响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二、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的关键路径(一)实施全过程成本动态控制
全过程成本动态控制是实现成本优化的核心路径。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通过精准测算成本基数,为报价提供依据;施工准备阶段制定详细的成本计划,明确各环节成本控制目标;施工过程中实时跟踪成本消耗,对比计划与实际成本差异,分析偏差原因并及时调整方案,如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材料浪费、合理安排工序避免窝工。竣工阶段严格审核结算费用,确保成本核算准确。通过覆盖项目全周期的动态控制,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循环利用
资源的高效配置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立资源需求预测机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调配人力、材料、机械,避免资源闲置或短缺。推行材料集中采购与库存管理,通过批量采购降低单价,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库存,减少积压与损耗。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与调度,提高设备完好率与利用率,探索共享租赁模式降低设备投入成本。同时,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将可回收材料加工再利用,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实现资源循环与成本节约的双重效益。
(三)构建多维效益动态评估体系
构建多维效益评估体系需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评估聚焦成本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分析成本控制对盈利的影响;社会效益评估关注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对周边社区的影响等,如减少施工扰民、保障农民工权益;环境效益评估则涉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如采用环保材料、落实扬尘治理措施。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收集施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确保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推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的
(一)完善成本与效益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有效实施的基础。企业应制定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将成本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激发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效益评估制度,规范评估流程与指标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同时,制定成本预警机制,当成本偏差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及时启动干预措施,避免成本失控。
(二)强化技术支撑与信息化应用
技术手段是提升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效率的关键。推广 BIM 技术在成本估算、进度模拟中的应用,通过三维建模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设计变更导致的成本增加。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成本、进度、质量等数据,实现资源消耗与效益指标的实时监控、自动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历史项目数据中的成本控制规律与效益影响因素,为新项目的成本计划制定与效益预测提供参考。
(三)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的效果。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培训,使其掌握成本核算、效益评估的方法与工具,提升成本分析与决策能力。对施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材料浪费与质量返工成本。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兼具成本管理与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在施工各环节的深度融合,确保管理措施落地见效。
结束语
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存在的成本控制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评估单一等问题,需通过全过程动态控制、资源优化、多维评估等路径解决,并辅以制度完善、技术支撑、人员素养提升等保障措施。未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将更注重精细化、智能化与综合化,通过科学管理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推动建筑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绿色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倪翠芳. 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分析[J]. 智慧中国, 2023, (12): 83-85.
[2]范艳群. 浅议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与效益[J]. 财经界, 2021, (23): 43-44.
[3]马光明, 李玉训, 范加波, 李永福.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成本控制及效益分析[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11):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