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育课程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联性探讨
王舒梅 赵芳
修武县县直幼儿园 454350
引言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关乎其认知、社交等多方面成长。食育课程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以食物为载体,融合自然、文化、生活等多元内容。近年来,学前教育对幼儿综合素质培养愈发重视,食育课程因兼具生活性、趣味性与教育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探讨其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联,既能丰富食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又可为幼儿语言启蒙提供新路径,对优化学前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涵与实施形式
1.1 食育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食育课程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为指引,立足幼儿认知特点,围绕食物展开。它涵盖家乡自然与人文资源,挖掘食物背后地理、气候关联,梳理历史传说、习俗仪式等文化内涵,将饮食知识、健康理念与乡土情怀培育相融合,让幼儿在认识食物过程中,接触多元知识,为语言发展积累素材。比如,介绍家乡特色美食“粽子”,关联端午习俗、糯米生长气候等,从食物拓展到文化、自然知识,构建丰富认知体系。
1.2 食育课程的内容维度
从自然维度看,食育课程引导幼儿了解食物原料的生长环境,像农田里蔬菜的种植、气候对水果生长的影响等。人文维度上,挖掘饮食文化,包括传统饮食节日(春节饺子、中秋月饼)、地方饮食习俗(南方早茶、北方面食文化)等。健康维度则传授合理膳食、食物营养搭配知识,如蔬菜水果的营养作用、零食选择等。这些多维度内容,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不同主题素材。
1.3 食育课程的实施形式
实践中,食育课程采用多元形式。一是实地体验,带领幼儿走进农田采摘蔬菜,逛市场认识食材,进厨房参与简单烹饪,亲身体验食物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二是趣味活动,开展厨艺比赛,让幼儿介绍制作的“美食”;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中秋美食分享会,讲述月饼故事。三是学科融合,通过绘画描绘食物样子,用诗歌赞美食材,借游戏模拟餐厅点餐交流,多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推动语言运用。
二、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与阶段特征
2.1 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幼儿语言能力包含词汇积累、语法理解、表达流畅性与交流互动性。词汇是基础,丰富的食物相关词汇(食材名、烹饪动作等),能拓展幼儿语言储备。语法理解助力幼儿组织通顺语句,如描述“苹果是红色的,甜甜的”。表达流畅性体现为清晰、连贯讲述,交流互动性则是在对话中理解他人、回应并发起话题,食育课程的交流场景可锻炼这些能力。
2.2 学前阶段语言发展的阶段特征
3-4 岁幼儿处于简单句表达期,常说“我要苹果”,词汇以日常事物为主,对食物名称、简单烹饪词汇敏感。4-5 岁幼儿语言更丰富,能描述食物特征、简单制作过程,如“饺子皮是圆圆的,用面粉做的”。5-6 岁幼儿可进行复杂表述,讲述饮食文化故事、表达膳食观点,像“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要用糯米和粽叶包”,食育课程契合各阶段语言发展需求。
2.3 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除先天语言机制,环境与教育是关键。丰富语言环境,如食育课程中的交流、故事讲述,能刺激幼儿语言学习。教育引导方面,教师在食育活动中提问、引导表达,可促进幼儿语言运用。食育课程提供真实、有趣语言情境,为幼儿语言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幼儿园食育课程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联路
3.1 丰富词汇储备,奠定语言基础
食育课程涉及大量食物相关词汇,从食材(萝卜、牛肉)、烹饪工具(铲子、案板)到制作动作(切、炒)、味觉描述(酸、甜)等。幼儿在认识食材、参与烹饪过程中,自然习得这些词汇。比如,在“制作水果沙拉”活动中,幼儿接触“香蕉、酸奶、搅拌”等词,反复交流运用,词汇量不断扩充,为语言表达筑牢基础。
3.2 促进语言表达,提升讲述能力
在幼儿园食育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如凉拌苦菊的制作,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蔬菜的名称和基本的烹饪步骤,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孩子们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过程,如“苦菊、青椒、红椒”的清洗、切丝等。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同时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孩子们在讲述时,会使用“先…后…”等逻辑连接词,将步骤串联起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讲述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3.3 增强交流互动,培养沟通能力
食育课程中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场景,为幼儿搭建了自然的语言沟通平台。在分工准备食材时,幼儿会主动说“我来洗青菜吧,你能帮我拿个盘子吗”;合作烹饪时,会讨论“这个鸡蛋要搅多久呀”。而“设计健康餐盘”活动中,幼儿围绕“该放蔬菜还是肉”展开热烈交流,有人说“要多放青菜,老师说吃蔬菜长得高”,也有人反驳“也要放鸡肉,我爸爸说吃肉有力气”。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不仅倾听他人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起话题、回应同伴,让沟通技巧与社交性语言能力在真实的食育场景中不断提升,推动语言互动能力持续发展。
四、基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食育课程优化策略
4.1 主题式食育语言活动设计
在食育课程中,可以设计以二十四节气食材为主题的语言活动。例如,在“立春”节气时,选择应季的芽菜、春笋等食材进行烹饪,引导幼儿学习相关食材的名称、特点和季节意义。通过讲述食材的来源、生长环境以及制作过程,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词汇 如“发芽”、“春笋出土”等。同时,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游戏活动,让幼儿模仿和创编与 气食材相关的故事,如《立春的故事》。这样的主题式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也促进了他们语言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提供了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途径。
4.2 教师的语言引导与支持
教师的语言引导与支持 在食育活动里,教师需精准发挥语言引导作用。开展烹饪、美食分享等环节时,通过巧妙提问启发幼儿观察与表达,像问“这道菜颜色像天边晚霞,还是春日繁花呀?尝过之后,味道和你预想的甜味多一点、酸味少一点,有啥不一样呀” ,引导幼儿调动感官、细致描述。面对幼儿发言,及时给予回应:听到新奇比喻,如“豆腐像云朵在跳舞” ,大力肯定其独特创意;发现语法错误,像“我吃了一个苹果红” ,则温柔纠正“是‘我吃了一个红苹果’哟” ,以专业支持助力幼儿语言能力在食育场景中高效提升 。
4.3 家园协同的食育语言拓展
搭建家园食育语言互动桥梁,设计家庭食育实践任务 。如布置 “共做家乡菜” 活动,鼓励幼儿和家人携手,从选食材、备调料到烹饪,全程参与,并用绘画、简单文字记录制作步骤,还可录制亲子交流片段,聚焦做菜时的分工讨论、对家乡菜历史的闲聊。借助这一过程,家长分享家族饮食故事、传承烹饪技巧,幼儿在真实互动里锻炼语言表达,拓展词汇与交流场景,凝聚家园合力,共推幼儿语言成长 。
结束语
幼儿园食育课程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紧密关联,通过丰富词汇、促进表达、增强交流,为幼儿语言成长提供独特路径。深入挖掘食育课程的语言教育价值,优化实施策略,能让食育与语言发展双向赋能。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让食育课程在幼儿语言启蒙与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活力,助力幼儿在美食与语言的交融世界里,开启智慧成长之旅。
参考文献
[1]张馨元.幼儿园食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5.
[2]钟雪宇.幼儿园大班食育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5.
[3]杨敏.幼儿食育生活体验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家长,2024,(34):168-170.
课题名称:“家乡特有”园本化食育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
课题批准号:2024JZX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