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民族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李姚
吐鲁番市社会主义学院 新疆吐鲁番 838000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单一民族村作为基层社会的特殊单元,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单一民族村面临着传统文化存续与现代社会融入、民族特性彰显与国家认同深化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单一民族村村民从"本民族认同"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升华,不仅关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基于此,进一步探索单一民族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背景
在2021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 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他同时强调,铸牢 □f 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二)重要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的梦,其实现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际环境中干扰因素增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在此形势下,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核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是应对民族复兴征程中各类风险挑战的必要举措。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情感与信念,构成了维系全体中华儿女的价值纽带和精神桥梁。
(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我国作为拥有 56 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融洽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不同民族群众的聚居生活。尤其在民族成分丰富的自治区,多民族杂居已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不同民族群众在历史、文化、国家等维度的认同感持续增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进一步深化。这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能推动共同繁荣发展。当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彼此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共享祖国辽阔疆域、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就能凝聚起更强的团结力量,从而深化对国家和谐稳定的理解与守护,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筑牢坚实防线。
二、存在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不够深入。宣传载体和宣传渠道不够多样和流畅,在基层干部之间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传递文件、举办培训班等单一形式上。
(二)党建引领有待加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以县乡党建联盟为切入点,推动县基层党建工作的协同共抓、各村(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服务难题的共同解决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推动全村(社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相互融入,以及个别帮扶单位在基层增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方面还有待提升。
(三)宣传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部分基层宣传教育活动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和兴趣。一些宣传材料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宣传效果打折扣,同时在宣传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欠缺,难以满足大规模、高质量的宣传教育工作需求,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专业的宣传人才和设施,导致宣传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四)干部和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解。有的干部和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晓率不足不清,因此在基层存在把铸牢工作矮化、窄化现象。
(五)国语水平普遍偏低。
一是语言交流的障碍会限制村民与其他民族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国语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掌握程度不佳会阻碍不同民族之间的信息传递、经验分享和文化交流,影响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二是国语水平低可能制约村经济发展。在当今社会,良好的国语能力是获取更广泛信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就业的重要基础。国语不好可能使村民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限制了他们参与跨地区经济活动的机会,进而影响村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三是影响村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法规通常以国语发布和传达,国语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村民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四是国语水平欠佳也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语是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村民国语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不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提升策略
(一)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主体。要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必须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作用,这是从源头上增加参与主体数量、提升主体素质的关键所在。一是打造一支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干部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需要“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要围绕这一标准,强化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一方面,完善干部选拔机制,注重选拔那些政治素养过硬、对民族工作有深刻理解与热情的干部;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干部的培训教育,通过定期的理论学习、实践交流,让他们深入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提升他们处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能力,从而推动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二是积极推进乡村现代产业化。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充分尊重不同乡村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实现差异化产业发展。有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可挖掘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如打造民俗文化体验村落、举办民俗文化节等。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增进团结与融合。“其中盐湖村面对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的现状,村支部带动群众进行合作养殖兔子,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特色养殖产业,鼓励村内年轻人进行直播带货,同时大力开发旅游养生项目,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发符合乡村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三是挖掘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力与力量。致富能手、退休乡村教师、四老人员等都是乡村铸牢这一意识的关键力量,要善于借助乡村乡贤,发挥他们在乡村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的传播与认同。
(二)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环境,对深化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乡村群众增强共同体意识,需从多维度构建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生态。
首先,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班,提升村(社区)干部队伍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与执行力,促使其牢记初心使命,以责任带动工作落实。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效应,以优良党风带动乡村风气转变,形成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
其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员专项培训,充分挖掘村干部的宣讲优势。鼓励村干部讲述新疆故事、地方发展故事,增进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厚植民族认同感。再者,加大乡村建设投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聚焦民生关切,在巩固脱贫成果、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村民增收等领域精准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为强化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专项行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将扫黑除恶与基层反腐紧密结合,综合运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等手段,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整治攀比、低俗等不良风气。依法严惩“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弘扬主流价值,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清朗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探索多元化路径,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式,需立足乡村实际需求精准施策。
首先,革新话语传播模式。聚焦乡村语言特色与文化习惯,将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生动、贴近生活的表达,以故事化、场景化的传播形式,讲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鲜活事例。通过群众熟悉的方言俗语、趣味案例传递正能量,增强内容感染力,推动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提升基层群众的理解度与认同感。
其次,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优势,在依托多种渠道巩固传播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实现图文、视频、直播等多元形态内容的跨平台传播。通过传统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覆盖乡村全域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切实提升共同体意识传播效能。
最后,深化情感联结与服务实践。秉持“民族团结重在人心凝聚”的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通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帮扶互助活动,以务实举措增进各族群众情感共鸣,让共同体意识在暖心服务与实际行动中生根发芽,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内生动力。
(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关乎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以及人民福祉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格局、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单一民族村(社区)强化共同体意识培育,既能凸显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激活治理创新动能,又能汇聚群众智慧力量,夯实社会团结根基。从实践维度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目标,更需依托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将理论共识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实践动能。
(五)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持久活力。 村(社区 作为多元民族共同生活的基层单元,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著增强,村(社区)内多民族聚居趋势愈 其宗教信仰、生活传统与职业背景呈 同一地域环境中,推动各族群众跨 族关系,需以多样化举措深化民族团结进步 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立更多的国语教学点和培训班,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
二是培养专业师资:选拔和培训一批具有良好国语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能够采用适合村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例如举办国语夜校、周末培训班等,让村民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参与学习。
四是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渠道,播放国语教学节目、新闻、影视作品等,增加村民接触和学习国语的机会。五是 组织语言交流活动:鼓励村民之间多用国语交流,举办国语演讲比赛、朗诵活动等,提高村民运用国语的积极性和能力。六是融入日常生活:在村庄的标识牌、公告栏、宣传资料等方面使用国语,营造国语使用的环境。七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国语学习进步明显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物资奖励、荣誉表彰等,激发村民的学习动力。
八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掌握较好国语水平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让村民认识到学好国语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性。九是推广普通话示范村:树立国语学习和使用的典型村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村庄提高国语水平。
结束语:在单一民族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度探索,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通过深入挖掘单一民族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这一研究路径不仅为破解单一民族村发展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未来,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单一民族村必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见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