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裕社区建设中的环境治理研究
张志富
湖南省三邦建设有限公司 421000
一、问题提出
东裕社区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 2.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 万,其中外来人口占 62% 。库充、亨尾两大城中村出租屋密集、基础设施老旧、环境“脏乱差”曾是居民投诉焦点。2022 年起,社区党委以创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为契机,提出“微网格、微改造、微服务、微调解”的“四微工作法”。环境治理作为“微改造”与“微服务”的交叉议题,被置于数字化、精细化与社会化三重框架下加以推进,形成了具有东裕特色的“软硬兼施”模式。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
.技术治理视角:数字平台、物联网及 AI 算法的嵌入,使社区环境治理从“事后应对”走向“
3.微更新理念:区别于大拆大建的“针灸式”微改造,能够以较低成本撬动社区环境品质的整体跃升。
三、东裕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一)“数字社区”智慧平台的场景化应用
1.全域感知:在60 处重点场所布设147 路AI 视频、116 套智慧烟感、54 套燃气卫士,实现高空抛物、垃圾满溢、电动车违规充电等12 类事件智能识别,累计推送预警信息1 万余次。
2.云广播精准触达:依托 GIS 地图分区播报,登革热防控、文明养宠、噪声管控等提示信息周均推送 150条,居民环境投诉率同比下降 38% 。
3.数据反哺决策:平台将高频事件热力图同步至街道城住局,促成库充西街增设 3 处垃圾分类误时投放点、亨尾市场周边加装隔音屏等7 项小微工程立项。
(二)“四微工作法”的环境维
1.微网格——精细化责任田
社区将 2.1 平方公里细化为18 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 名专职网格员+2 名物业楼长+N 名志愿者。网格员手持“社区通”App,每日两次巡查打卡,重点检查垃圾落地、污水溢流、噪声源等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格”。
2.微改造——低成本高感知
2023 年实施“兜底居安微改造”民生微实事27 项,其中环境类占15 项。典型案例包括:
(1)库充旧村“三线”下地1.3 公里,拔除废旧电线杆41 根,释放公共微空间 420 ㎡;
(2)亨尾文化广场铺设透水混凝土1800 ㎡,新增夜间照明32 盏,广场舞噪声投诉下降 55% ;
(3)利用边角地建成“口袋公园”5 处,配置宠物便纸箱与蚯蚓塔,文明养宠意识显著提升。
3.微服务——社会化运维
社区引入中山市环保产业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8 家社会组织,组建“环保合伙人”队伍,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督导、河道巡护、环保酵素课堂。2023 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 1.2 万小时,撬动社会资源折合资金46 万元。
4.微调解——矛盾不上交
设立香山号人大代表直通车东裕联络点,建立“环境纠纷调解室”。针对餐饮油烟、空调外机噪声等高频纠纷,实行“调解员+城管+环保执法”三方联调,平均处置时长由7 天压缩至48 小时。
(三)多元资金与长效运维机制
1.“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居民筹一点、企业让一点”的四方共担模式。2023 年社区环境类项目总投入310 万元,其中财政奖补42%,集体经济28%,社会捐赠20%,居民众筹 10% 。
2.智慧设施“建管一体”:数字社区平台运维费纳入街道年度财政预算,按“谁受益谁付费”原则,向物业公司、出租屋主按0.3 元/㎡·年收取数据服务费,保障系统可持续。
四、成效评估(一)客观指标
辖区 PM2.5 年均浓度由 2021 年的 34μg/m3 降至 2023 年的 27μg/m³;
垃圾分类准确率从55%提升至 87% ,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长 3.4 倍;
12345 环境类投诉工单由 2021 年的 327 件降至 2023 年的 109 件,降幅 66.7%
(二)主观评价
中山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2023 年12 月抽样调查显示,居民环境满意度得分85.4 分(百分制),较 2021年提高 14.2 分;其中“噪声控制”“垃圾清运及时性”两项改善最为显著。
五、问题与挑战
1.数字平台“重建设轻运营”:部分AI 算法模型更新不及时,导致误报率升高。
2.社会组织专业性不足: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垃圾分类督导员持证率仅 63%
3.城中村产权碎片化:部分业主对“微改造”持观望态度,影响项目连片推进。
六、优化建议
(一)技术端:构建“算法—场景—人”闭环
引入高校科研团队,联合开发适用于岭南城中村的高空抛物、垃圾满溢算法2.0 版本;建立“居民随手拍—平台校核—积分兑换”机制,降低误报率并提升居民参与感。
(二)制度端:完善“微改造”协商程序
制定《东裕社区环境微改造议事规则》,明确“两公示一听证”流程,将楼栋长、租户代表纳入协商主体,破解产权碎片化难题。
(三)资金端:探索“环境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借鉴新加坡“市镇理事会”经验,研究在出租屋管理服务费中按5%提取资金,专账用于智慧传感设备更新与公共绿化管养。
(四)人才端:建立“社区环保师”认证体系
联合市生态环境局、人社局开发“社区环保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给予持证志愿者岗位补贴,推动志愿服务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型。
七、结论
东裕社区以“四微工作法”为纲、以“数字社区”为器,构建了政府引导、技术赋能、社会协同、居民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实现了由“脏乱差城中村”到“宜居型样板社区”的蝶变。其经验表明:城中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的数据运营、微更新的滚动实施和多元主体的利益整合。面向“双碳”目标与“百千万工程”的新要求,东裕模式仍需在算法迭代、资金统筹、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精进,方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提供更具普适性的中山方案。
【参考文献】
[1]南方网.中山东区街东裕社区“四微工作法”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EB/OL].2024-04-22.
[2]刘欣.城市社区环境综合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J].建设科技,2023(12):45-49.
[3]何艳玲.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城市更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