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陈红霞
岳阳市第十中学,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及内容,构筑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基准的课堂观,且尤其强调了评价在核心素养教育中所起到的反馈及调节作用。这一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也不得不守正出新,探寻真正面向学生综合及终身化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以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调节教学策略。本文即就初中数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过程性评价;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观中,评价直接面向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最终成绩,且重点指出“加强过程性评价”、“深化综合评价”。然而,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价虽有所完善和优化,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知识而轻能力的评价模式依旧大行其道,“唯成绩”的结果性评价依旧占据评价体系的半壁江山,难以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因而,如何聚焦于新课标要求,改革、优化、创新评价体系,真正落实过程性评价,切实发挥出评价的诊断及调节功能,成为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过程性评价,又称为“格式性评价”或“动态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即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言的一种评价方式,其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思考和表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记录、观察和分析,旨在获取即时且全过程的教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方法、给予反馈,最终达到切实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相对于传统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更为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分析,客观了解其在能力、认知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掌握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且期间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则能根据反馈信息,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明确努力方向,取长补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聚焦于课标要求,制定清晰评价指标与维度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根底所在。新课标理念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清晰的评价标准与维度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的基础。初中生大多面临升学的无形压力,因而仍有大部分教师更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在考试、常态化练习中所获得的分数,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情况并不过分关注。这使得“成绩”成为主导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和唯一要素。因此,走出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并真正面向融合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及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要素,方能使评价更加客观,更为有效性。为做到这一点,老师有必要聚焦于课标要求,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的评价,而每个维度的标准又应具体、操作性强。例如,在评价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够理解数学原理、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抽象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分析其是否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等,全面厘清过程性评价的落脚点。
(二)借助现代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过程能力评价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智能教学平台大力推广,学生的学习痕迹得以量化,继而为基于采集大数据技术“追踪评价”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根据学生的学习痕迹、作业情况,全面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并对多源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洞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维度上的真实发展情况,从而获取更为精准的评价结果。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智能白板、录播系统等智能教学设备,详细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出勤情况、提问次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基于在线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自主学习数据,跟踪学生登录平台的频率、学习时长、课程视频观看进度、参与线上讨论的活跃度,以及在平台上完成数学作业和测验的答题时间、错误类型分布,详细而精准全面地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行为,为后续的精准分析提供素材。另一方面,运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构建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如数学运算素养方面,分析学生在各类数学运算题目的答题数据,评估其运算速度、准确性以及对不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进而发现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类型,深入剖析错误根源,予以针对性指导。借大数据技术之力,绘制出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动态图谱,清晰呈现其在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维度上的发展水平与变化趋势,精准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量化的素养发展情况。
(三)立足结果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成效
评价如同指南,起着至关重要的复盘、反馈、调节及改进功能。因而在过程性评价期间,评价结果的多角度分析也应同期进行,即深入反思是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是否应该调整教学策略等,针对学生的能力缺陷针对性优化教学方法,以确保每一位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知识,更能得到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使之真正在数学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如在湘教版九年级“圆”的教学评价中,依托于观察、自评、互评及测试,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计算能力缺陷,在计算圆的周长、面积、弧长、扇形面积容易出错,老师据此展开专项计算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发现不少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不足,即在解决较为复杂的证明题时无法有条理地阐述证明过程,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加大习题讲解力度,并在解题时将过程进行细化拆解,带领学生逐步分析题目条件,明确解题思路,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步步完成过程推理,弥补其逻辑推理缺陷,确保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
结束语:综上,评价作为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起着重要的调节、反馈及诊断作用。数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着眼于课标要求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重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融合,全过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文喆. 过程性评价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讨 [J]. 田径, 2023, (07): 72-74.
[2] 徐小明.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策略探讨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8, (1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