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质健康导向的大学生体育教学三维改革:课堂一课外一评价联动体系的实证探索

作者

谭兴

南宁理工学院

一、前言

自2020 年10 月南宁校区成立伊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自2021 级学生起,其体质测试结果相较于我校历届学生展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面对“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规定的全面实施,本研究通过调研与论证,计划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创新性探索,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亦导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长时间的静态生活和运动不足等不良习惯日益凸显,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传统教学方法在短期内能提升学生技能掌握的效率,但其忽略了运动情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外自主锻炼中(谢冬兴,江锡文,2011)。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运动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大学体育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旨在通过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为大学体育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二、研究现状

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体育课程和教学情况。调研发现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科学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需改进,教师知识需更新。通过对2020年至2024 年体质测试数据对比,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三、基于实践的融合模式探索

(二)融合模式构建

1.课堂-项目-竞赛三维联动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三维联动模式),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化教学为驱动,融合学科竞赛、行业竞赛内容的教学模式(李军,2018)。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研究团队通过多次研讨与专家论证,构建了 “三维联动” 融合模式。在目标维度,以体质健康标准为导向,设定课堂教学与课外运动的分层目标;内容维度,设计课堂技能教学、课外拓展训练、运动社团活动等一体化内容体系;评价维度,建立包含课堂表现(30%)、课外运动参与(20%)、体质健康测试(50%)的综合评价指标。

2.实践探索与优化调整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定期收集学生运动数据、课堂反馈和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老师根据班级特点,为授课班级设计了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的课程及训练方案。旨在激发运动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1)课程体系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融合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如田径课增加4×100 米接力跑训练;引入新运动项目,如飞盘、绣球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多样化的课外运动项目,如晨跑打卡、线上挑战赛等。

(2)信息化平台建设

利用“乐跑”APP 记录运动数据、考勤等。学生课外运动打卡积分可兑换课堂分数,提升参与度,平台使用率达 100% 。

(3)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如体质健康标准解读、教学方法创新,并举办专家讲座。鼓励教师指导课外运动,将指导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促进教学与指导协同,完善教师发展机制。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运动融合

(一)课堂教学内容重构

1. 融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

田径课程优化:增设4×100 米接力跑训练模块,分为起跑衔接、途中跑速度、交接棒技术三个阶段。通过分解练习和模拟比赛,提升短距离爆发力和团队协作,针对性提高50 米跑成绩。

力量与柔韧课程整合:融入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测试项目的训练。设计辅助器械和弹力带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升力量;强化坐位体前屈训练,采用多种拉伸方式,改善身体柔韧性。

2.引入新兴运动项目

飞盘课程教授基本投掷和接盘技巧,团队战术配合。课程包括理论、技能训练和实战,旨在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提高反应速度、协调性和团队沟通。

(1)基础运动类

晨跑打卡:学生自主选择跑步路线,用运动APP 记录数据并打卡。设定周月目标,完成可获积分兑换奖励。

夜跑挑战:设定不同难度夜跑路线和目标,如3 公里轻松跑、5 公里耐力跑。

(2)趣味竞技类

“数字藏宝 绿色健行”步道乐跑打卡活动,参与者在指定日期使用“步道乐跑”app 记录跑步,绘制数字“2-9”,寻找校园道路中的数字。

(二)搭建三维联动的融合模式目标协同维度:统一方向,精准导

一体化目标体系设计: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核心素养为核心,融合课堂教学、课外运动与乐跑平台目标。课堂教学注重技能与知识,课外运动强调实践与习惯,乐跑平台通过数据监测与个性化指导辅助目标达成,形成“教学 - 实践 - 反馈”的闭环。

动态目标调整机制:基于测试数据和反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评估优化学生个体和班级目标,调整目标难度,确保科学性和适配性。

内容衔接维度:无缝对接,层层递进

课堂、课外、平台内容联动:课堂教学融入体质健康测试与新兴运动课程,如飞盘基础技能教学。教师制作视频、课件供学生复习。课外运动设计“菜单式”项目,如飞盘友谊赛、力量训练营。乐跑平台整合资源,智能推送学习建议和运动任务,实现精准衔接。

分层递进式内容设计:体育教育内容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基础层对应课堂教学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提升层为课外运动专项训练与实践应用,拓展层通过乐跑平台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递进式学习。

评价联动维度:多元整合,全面反馈

多源数据融合评价:整合课堂表现、课外运动评价及乐跑平台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评价耐力素质时,结合课堂长跑训练、课外耐力训练活动参与情况及乐跑平台测试成绩,进行全面评价。

(三)实践组对比分析

经过一学期实践,老师通过耐力速度、力量等多项体质测试指标,对实践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实践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提升,课外运动参与频率增加。

五、结论:

本项研究的成果在大学体育教育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与推广前景。首先,所构建的“目标导向、内容衔接、评价联动”的综合模式,为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其他高校能够参考我们的经验,并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体育教育与课外运动融合体系。

此外,本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创新,例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等,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本项研究成果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自主运动习惯等方面显示出显著成效。随着社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持续关注,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健康素质,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健康且充满活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 2018. 课堂—项目—竞赛三维联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06): 45-50.

【2】谢冬兴; 江锡文. 2011.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失衡现象的思考[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03):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