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作者

刘代锋

太原市娄烦县实验小学030300

前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意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关键资源。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领略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内涵。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古诗词作为优质的审美对象,其教学对于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审美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感,体验到情感的丰富,从而培养起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智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韵律美是古诗词的一大特色,其节奏和音韵的和谐搭配,能够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通过朗读和吟唱,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意境美则是指古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创造出的广阔想象空间,它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情感美则体现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挖掘和展现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一)诵读感悟品味语言之美

诵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核心方法,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古诗词宛如一首首悠扬的乐章,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而反复诵读恰似拨动这乐章琴弦的妙手,能让学生真切地聆听其美妙旋律,沉浸于诗人用文字编织的音乐世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诵读方法的重任。停顿,是诵读中的“休止符”,恰当的停顿能凸显诗句的层次和节奏,如同音乐中的节拍划分,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节奏之美。重音,则是诵读中的“强音键”,强调关键的字词,能突出诗句的重点和情感,使诗句的内涵更加鲜明。语调,更是诵读中的“情感指挥棒”,或高昂激越,或低沉婉转,能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情感态度。教师需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在诵读中学会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情感,灵活运用停顿、重音和语调,从而真切地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动词,赋予诗句以动态美,让画面栩栩如生;形容词,描绘出事物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则增添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以《咏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感受到诗句的韵律美,如同一首欢快的春之歌。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妆”“垂”等动词的妙处,“妆”字将柳树拟人化,仿佛柳树是一位精心打扮的少女,用碧玉装扮自己;“垂”字则生动地描绘出柳枝的柔美姿态,如绿色的丝带随风飘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也提高了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

审美水平。

(二)深化审美理解

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内涵和情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深化审美理解。

例如,在《出塞》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边塞战争的频繁和士兵的艰苦生活。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深刻含义,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月亮常 意。通过对这些文化意象的解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 文化背景的拓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古诗词与 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审美体验[2]。

(三)抓住古诗词重点内容

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诗句可以表达出古诗词中的精神和感情。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找到诗中的“诗眼”,并设定深层问题,让学生将诗句与诗眼联系起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去理解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独坐敬亭山》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诵诗词,然后由学生着重解析《独坐敬亭山》中的“独”,并由学生来分析“独”字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想象一下李白看着鸟儿飞走,看着天空中的云,感受着李白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教师要解读“尽”与“闲”所营造的宁静氛围,引导学生将“独”字与李白一人寂寞观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从而加深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

(四)发现古诗词现代价值

古诗词虽为古代文学之精华,但其蕴含的情感、哲理和审美价值却跨越时空,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现其现代价值。

例如,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对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诗中描绘的宁静美好,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人生智慧,如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等,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提供精神滋养[3]。

总结: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学习环境,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此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锦秀.美育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世界,2025,(16):4-5.

[2]李宇.文化传承与弘扬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2025,(15):4-6.

[3]郭丁利.从音韵美到意境美——浅析小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2024,(3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