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工体系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思考
杨献讴
长庆钻井总公司 陕西 710018
前言: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治理结构、文化建设与人才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塑造、队伍建设和组织凝聚的基础性工程,其价值早已突破“宣传教育”的传统范畴,成为推动企业战略落实、维护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支撑,实现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1.文化融合路径
在当前企业转型升级与文化重塑同步推进的背景下,实现企业政工体系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首要之举是推动企业文化的互融共建。文化融合不仅关乎思想认同和价值观统一,更是推动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的重要保障[1]。积极探索“党建 IP+产品 IP”双驱动发展模式,将政治思想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业务场景融合,推动形成具有企业辨识度与精神象征意义的品牌体系。例如,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文化与本企业所在行业的产品文化、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结合,打造兼具信仰力量与现实意义的“红色文化+产业品牌”。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使命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责任担当与文化底蕴,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公众形象。政工工作不能停留在会议室和文件层面,而要真正嵌入生产一线和员工生活之中。在生产车间设立“思政微课堂”,通过微型党课、红色故事分享、岗位先锋案例剖析等形式,将党的理论教育融入班前会、交接班、岗位培训等日常工作环节;在技术攻关现场设立“教学实践点”,邀请业务骨干和党员标杆开展“讲经验、带徒弟、传精神”的互动活动,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增强了政工工作的贴近性和感召力。
2.载体创新路径
实现政工体系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既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同步共建,也离不开工作方式与传播手段的持续创新。在企业治理模式逐步向智能化、协同化、平台化演进的趋势下,政工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数字技术与场景化机制的有机融合,构建创新驱动、协同高效的工作载体体系[2]。数字化融合方面,企业可以构建“智慧党建+生产管理”双平台模式,将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系统打通,实现思政工作数字化、数据化、流程化。例如,利用“钉钉”“企业微信”等数字工具,将党务管理、员工教育、思想动态跟踪等功能与企业OA 系统集成,构建统一的信息化门户。这样既提升了政工工作的信息处理效率,也有助于实现与人事、考核、培训、生产调度等业务系统的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企业治理系统性提升。活动共创则是增强员工参与度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组织“金点子大赛”、员工文化节、安全文化情景剧、岗位微演讲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发现基层真实问题、采纳合理化建议,还能营造积极、包容、创新的组织氛围。例如,“安全文化情景剧”将安全生产与思想教育结合,以真实案例改编、情景演绎方式让员工在观演中提升安全意识、增强团队协作,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政工工作应与员工激励制度、职业发展通道等融合,设立“思政创新项目基金”支持有价值的活动创意,推动形成“人人可提案、人人能参与”的共建机制,使员工由思想工作的“受众”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
3.技术支撑路径
在企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实现从“经验推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层转型。政工体系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不仅依赖理念更新与载体创新,更需要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3]。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决策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正成为企业政工工作的突破口与加速器。依托数据采集系统,构建员工思想动态与生产效能之间的关联分析模型。通过整合员工绩效数据、学习参与度、活动反馈、情绪分析、舆情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可视化员工思想画像,实现对员工思想倾向、满意度、归属感等指标的动态追踪。尤其是在大型国有企业或跨区域集团中,员工构成复杂、思想状况多样,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政工人员快速识别潜在风险群体、思想波动节点以及组织温度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引导。人工智能还可辅助制定个性化政工方案。如通过 AI 分析员工兴趣偏好、岗位特征与成长轨迹,为其推荐定制化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成长路径,实现“千人千策”的精准引导。这种由数据支持、算法驱动的政工工作模式,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获得感与认同感,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温度可感。技术不是替代人的作用,而是提升人工作的效率和判断力。在政工体系中融入大数据与 AI,不是为了形式上的“数字政工”,而是要构建实时、精准、动态、智能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感知”、从“统一灌输”到“个性赋能”的转变。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政工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关乎意识形态建设的稳固,也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推动政工体系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顺应企业治理现代化趋势、增强组织软实力的战略选择。通过打造融合型文化标识、构建多元化互动平台、运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工具,企业可以有效打破政工与业务的壁垒,实现“思想工作有抓手、精神文化有落点、组织治理有闭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勃.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政工宣传优化路径[J].国际公关,2025,(06):97-99.
[2]冯淼.提升企业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的方法[J].现代企业文化,2025,(07):70-72.
[3]赵玲.国企政工工作如何助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J].中国信用,2025,(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