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习平台驱动下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何昆
湖南城市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益阳 413000
一、引言
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终身教育体系重构的核心动力。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技术赋能置于教育改革的中心位置[2]。这一系列政策导向不仅凸显了终身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更指明了数字化技术作为破解教育资源时空壁垒、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路径[3]。
市作为中部典型地级市,其终身教育面临城乡失衡、群体需求差异、资源孤岛化等共性挑战:农村因基建薄弱与数字素养不足,获取优质资源困难;老年、低学历等群体被边缘化;高校、企业等资源缺乏协同。在此背景下,智能学习平台凭借资源聚合、服务精准、制度衔接功能,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载体。本研究聚焦其驱动体系构建的逻辑与路径,为同类城市提供理论框架与行动方案。
二、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挑战
城市依托高校和良好设施拥有丰富的数字化课程网络,而农村因网络覆盖不足、终端匮乏等硬件短板,优质资源接入率低,导致数字鸿沟固化,农村学习者被排除在主流教育服务之外,严重制约教育公平。
不同群体在数字素养、学习能力和内容需求上差异巨大。老年人普遍存在设备操作障碍和数字信任危机,低学历从业者认知基础薄弱,难以接受抽象理论课程,亟需实操内容。流动人口则因工作强度高、时间碎片化难以适应固定教学安排。
制度性支撑体系严重缺位。分散于高校、企业及社区的资源缺乏统一整合平台,导致重复建设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学习成果认证机制未贯通,非学历成果难以转化为职业资格或学分,削弱学习者动力。更关键的是,教育资源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脱节,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技能培训不足,弱化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
三、智能平台驱动的体系构建路径
3.1 政策协同是基础保障。
政府需主导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框架,通过政策杠杆破除资源壁垒。通过打通高校课程、职业培训与自学成果的认证通道,实现非学历学习价值可量化转化等制度创新。增加适农化、适老化数字课程以均衡城乡资源。对提供认证课程或实训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激励。由此构建“教育投入-人才供给-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为平台运行奠定坚实政策基座。
3.2 技术突破是核心支撑。
建立全域数字化课程库,通过元数据标准化整合高校、图书馆、企业等分散的异构资源,构建“市-县-乡”三级目录体系。应用学习者画像技术动态识别需求,基于年龄、职业、位置等标签精准推送,例如为老人启用语音导航,为农民优先推荐农技微课。创新“离线资源包+TV 端适配”双轨机制,网络盲区可在村级服务中心下载课程,电视用户则通过广电网络接收视听教学内容,显著提升服务包容性。
3.3 文化培育是持久动力。
推行“学习积分-公共服务”兑换机制,将学时转化为公交优惠、医疗优先等权益,增强参与内驱力。依托社区文化站、乡村邮局等建立线下支持中心,由志愿者提供操作辅导,形成“线上学习-线下解惑”融合生态。实施“银龄数字伙伴”计划,培训低龄老人协助高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通过代际互助激活社区学习网络。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结合,使终身教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四、实践启示与深化方向
平台设计须优先破除特殊群体接入障碍,避免技术精英主义。政府需通过政策杠杆整合机构课程、企业认证与社区服务,构建“需求识别-资源供给-成果转化”闭环,破解治理碎片化,同时挖掘地方产业文化基因开发特色课程,促进教育与区域发展共生。
技术上,在装备制造、医疗护理等领域引入 VR/AR 实训,以虚拟平台降低高危技能培训风险。制度上,建立动态质量监测机制,通过课程完成率、技能转化率、用户满意度等多维指标及大数据分析,实时优化资源供给。文化上,推行数字素养认证制度,将市民数字能力纳入城市人力资源评价体系,引导学习制度化,推动体系向高质量供给跃升。
同时,体系需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跨域协同。一方面参与省级教育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接口标准化实现长株潭等城市课程互认与学分转换。另一方面探索“企业-城市”人才联育,鼓励本地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企业与周边职教机构联合开发认证课程,构建产业人才协同培养网络。此开放架构既拓展资源半径,亦强化教育服务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功能。
五、结语
本研究以市为例,探索了智能学习平台驱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面对城乡失衡、群体适配困境与制度缺位等挑战,实践验证了政策协同-技术创新-文化培育三维联动的关键作用:政策打通认证壁垒,技术实现包容覆盖,文化机制培育可持续生态。
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同类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系统方案:以问题导向破解接入公平,制度粘合激活分散资源,构建闭环响应。方法论启示是需超越技术叠加,实现技术、制度与文化的深度共振,使平台成为韧性供需网络。
未来,VR/AR 实训、跨域学分互认、数字素养认证等方向将推动体系向高质量跃升。探索贡献了区域样本,并从战略与实操层面为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兼具高度与温度的实现路径,对促进公平与发展具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J].人民教育,2019,(05):7-1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3] 钟金霞,何金镁.大数据时代省域终身数字学习体系构建[J].湖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02):1-1基金项目:市社科成果评审委 2025 年专项课题(编号Z04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