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音乐进校园的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

刘易

淮南市寿县丰庄镇魏庙小学

摘要:非遗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将非遗音乐引入校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本文深入探讨非遗音乐进校园的教育路径,旨在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非遗音乐;校园教育;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非遗音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非遗音乐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开展非遗音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本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培养后备力量,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二、非遗音乐进校园的价值

2.1 文化传承价值

非遗音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丰富信息。例如蒙古族长调,其悠长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技巧,生动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将非遗音乐引入校园,让年轻一代有机会学习和接触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确保民族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避免因时间的推移而失传。

2.2 艺术教育价值

非遗音乐形式多样,涵盖了民歌、戏曲、器乐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比如苏州评弹,其细腻的唱腔、优美的旋律以及独特的伴奏乐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非遗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提升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非遗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非遗音乐进校园面临的挑战

3.1 缺乏专业师资

非遗音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特性,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师缺乏非遗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胜任相关教学工作。虽然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但由于传承人数量有限,且他们大多不具备专业的教学经验,难以满足学校大规模教学的需求。

3.2 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非遗音乐在校园中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许多学校只是将非遗音乐作为一种兴趣课程或活动偶尔开展,没有将其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中。这导致学生对非遗音乐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深入性,无法真正掌握非遗音乐的精髓。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存在随意性,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考虑。

四、非遗音乐进校园的教育路径

4.1 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1.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非遗音乐资源,组织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在广西地区的学校,可以将壮族山歌纳入校本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系统地介绍壮族山歌的历史渊源、演唱技巧、文化内涵等内容。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

2.纳入正式课程体系:将非遗音乐课程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非遗音乐。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如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通过欣赏、演唱简单的非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则可以进一步学习非遗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演唱技巧;高中阶段可以开设非遗音乐鉴赏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3.丰富课程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如实践课程、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如学习制作传统乐器、排练戏曲片段等;社团活动则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学校可以成立非遗音乐社团,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开展活动;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非遗传承人来校,为学生讲解非遗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校内教师培训: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非遗音乐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非遗音乐培训班、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让教师深入学习非遗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非遗音乐的教学方法。

2.引入校外师资:除了加强校内教师培训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入校外师资,如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专业院校的教师等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这些校外师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生动、更专业的教学。学校可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开展教学活动。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非遗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在非遗音乐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对积极开展非遗音乐教学研究的教师提供科研经费支持,鼓励他们撰写相关论文和教材。

五、结语

非遗音乐进校园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目前非遗音乐进校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教育路径,能够有效地推动非遗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让非遗音乐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迪.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育人实践研究 —— 基于商河县实验小学的田野调查[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2(4):177-182. DOI:10.3969/j.issn.1008-9667.2022.04.030.

[2] 黄际影,杜鹏. 乡村美育与非遗舞蹈:艺术乡建的"校园美育"路径[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103-113. DOI:10.3969/j.issn.1008-2018.2021.04.018.

[3] 蒋燕君. 非遗民间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路径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24(12):45-48.

[4] 吕春媚. 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J]. 艺术评鉴,2021(3):44-46.

[5] 韩丽,李梓林.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安徽省非遗舞蹈进课堂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J]. 艺术研究,2023(2):99-103. DOI:10.3969/j.issn.1673-0321.2023.02.032.

学校名字:淮南市寿县丰庄镇魏庙小学

作者简介:(姓名:刘易 、出生年:1991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淮南、职称中小学一级、学位: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