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实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及路径研究

作者

符冰 管文娟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高等教育而言,“以哲学的价值论为理论依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1],是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的重要要求。高校实训类专业课程是实现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形式,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实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征

实训类专业课程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课程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训练过程产生连接,以此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训练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此类课程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高阶性。高校的实训类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起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的第一步,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特征。以《摄影基础》课程为例,即使在摄影设备已经便捷化、日常化、摄影门槛已高度降低的现实语境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较高难度。日常化的摄影行为中,拍摄者的目的主要包括记录、存证、社交等,但是在专业能力体系中,课程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摄影理论和技术、创新能力完成新闻报道、影视造型、社会观照、个人创作等更为复杂和高阶的能力。

2.综合性强。经过大学阶段之前的学校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泛化和基础化,这是教育不同阶段的任务导向所导致的。而高校实训课程的知识综合性特征非常显著。如《摄影基础》课程,所授知识和实训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摄影基本概念和术语之外,摄影设备的实操能力、摄影作品的主题提炼能力,摄影作品构图的领悟能力,摄影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等。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摄影技巧,而且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一并提出了要求。

3.教学过程复杂。实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了理论知识讲解、训练要点讲解、训练任务设计、训练结果评价与反馈、训练方案的再完善等。各个环节之间逻辑性强、联系紧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控制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发起者,需要将理论知识的重点深度融入训练要点讲解和任务设计,并且以具体可行的方案传导给学生,学生则需要在训练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及时反馈,从而保证在下一阶段的训练方案再完善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高校实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1.思政思维赋能理论:改变理论学习模式和思维

理论从何来,理论何为,如何看待理论,如何运用理论,这是掌握一门学科基础的和重要的理论的逻辑过程,也是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理论本质和内涵的过程。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看,对理论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认识世界发展规律的重要环节。《摄影基础》作为实训课程,其重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均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光、线条、明暗的认识过程,产生于人类对于艺术与情绪、艺术与美的认识过程,并且天然地附带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因为地理、自然、气候、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哲学思想的印记,若学生理解了本课程基础的知识和理论背后的逻辑,不仅对于理论的发生逻辑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同时也实现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的再解读,并且能够逐步将个体的认识过程融入学习当中。然而这些是以往理论课程所忽视的部分。囿于课时的限制和片面的知识实用性思维,教学过程更注重理论本身实质性内容的讲解,属于授人以“鱼”,导致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是突兀的、断层的,无法从深层逻辑层面产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思政教育赋能技术:改变技术态度

2020 年由SPringer 出版的专著《大学加速经济发展— —须使知识交换奏效》指出,高等教育应实现“催化创新的服务(Catalyzing Innovation Se CIS) :通过基 的知 严谨的思辨方法论,催化思想与工作方式变革的探索性创新服务。 在实 待技术,是崇拜、刻板照搬,还是在实践中体悟、创新、突破?教师如何 关系,如何传授技术以及要求学生在技术方面应达到的能力?无疑, 上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的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实训类课程需要在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批判性、创新性。

当前,自媒体的海量内容带来了技术获取的便利,但是技术的盲目崇拜现象同样突出。在摄影领域,技术至上、规则至上、器材至上的自媒体内容充斥各类 流自媒体平台,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对技术和规则的片面理解。就《摄影基础》课程而言,摄影技术 两面性 是指导初学者快速掌握摄影技巧,满足行业要求;另一面则是局限思维和视野, 创作模式化、同质化。 这也衍生出了另一话题,技术视野下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因此,培养学 的技术 判性思维和批判能力是实训类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创新性是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的最终目标,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思政教育赋能实训模式和效果:协同意识的培养

上文提及的专著《大学加速经济发展——须使知识交换奏效》还提出了“基于人才储备战略的教育体系(Talent—Graduate Education,TGE):为社会储备兼具多元化特长和可协同工作能力的人才教育活动。”[3]大部分高校实训类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协同协作。这种协同包括了分工协同、创意协同、执行协同等,再延伸到社会层面,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协同也包含其中。

协同能力的发展也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推手。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需要依附社会存在,人的发展前景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多样化相关联”。[4]

三、高校实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短板

如上文所述,实训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复杂,知识和能力综合性强,且存在较长的教学链条,而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切入点非显著性和板块性,而是呈现出细节化、嵌入性特征。

1.细节化和嵌入性是指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在实训课程的环节和细微之处,这些特性使思政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却也容易因细节化设计不够典型而被学生忽略。以教学实践为例,《摄影基础》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经典摄影作品案例的分析与模仿,使学生了解摄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摄影与绘画等艺术之间的关联、摄影与时代的关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然而在学生缺乏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需要补充的知识过多,就会造成教学进程过慢,学生的信息负荷过大,反而影响思政教学的效果。

2.理论认知深度的培养因为授课时间和授课形式的特征 而限制。实训类课程重在实践,学生也对实践有着更强的期待值,因此对理论认知深度的培养 等教育专业能力发展的根基必须以理论认知的深度为基础,缺乏理论深度的支持,实 能力的培养只能停留在浅层。因此,如何在实训类专业课程中强化学生理论深度的教育,关系到实践能力的高度,也影响着思政教育阵地的确立。

3.协同性的培养在高校实训类课程中的局限。这主要与学生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崇尚个人努力的导向有关。众所周知,任何习惯的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过程,并且受到社会导向性评价的影响。然而当前大多数地方在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都偏重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努力程度。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协同意识、协同习惯和协同能力上的弱势。协同意识是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与主动性、协同习惯是与他人合作实践中的对合作模式熟悉程度,协同能力是指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对自我能力和角色的定位与实施能力。三者共同决定了大学生学生过程中的协同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实施。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影响实训类专业课程成果质量的因素中,学生之间协同性弱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实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结合实训类专业课程的内涵与短板,教学实践中可以从细节设计、理论引导、协同意识培养三个维度共同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1.多样化反复与强化细节设计,让学生对思政信息的接受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思政教学的细节设计上,多样化的设计、思政点的反复出现、信息的强化,有助于解决实训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困境。多样化设计包括故事元素的运用、情景再现、名言警句3 分钟解读、课堂讨论等;思政点的反复出现指的是思政内容应当嵌入在不同的知识内容和训练任务中;信息的强化则是指重点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重点相结合,强化教学时长的比重和注意力的分配。在《摄影基础》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如何拍摄星轨”“摄影中的情感”等在线课小专题,让学生了解摄影与天文、地理的关系,认识和体会摄影创作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思政点的多样化设计;通过对教材上有关摄影的名言的3 分钟解读,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认识到摄影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度思考摄影个体创作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属于思政点的反复出现;通过重要知识点关联作业的评价与讨论,强调摄影能力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提升的深层意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思政信息的强化。

2.理论提升:课内引导与课外拓展

解决学生理论深度上的短板,课外知识拓展是重要的途 展需要教师具有筛选经典、将经典内容与当下现实结合的能力,消弭经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人物、故事等将经典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 步拓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阅读经典。例如在《摄影基础》实训课程中, 出现的审美窄化、异化、内容拒绝深度、主题远离现实等现象,教师以《机械复制时 等著作为引,引导学生反思快餐化摄影背后体现的审美控制、商业主导,以及由此造成的内容空洞等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3.协同思维培养:任务设计和评价导向的完善

如上文所述,学生协同意识、协调习惯和协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更需要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引导。对实训任务的设计,虽然摄影是一项个人亦可完成的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互为拍摄对象,互相讨论拍摄的技巧,互相沟通拍摄的要点,甚至在基础操作能力的考核中,以二人为一组互相考核等方式,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习惯。随着任务的复杂程度升级,协同训练的模式更加典型,如人像拍摄中对人物造型的设计和呈现、场景的布置和设计、灯光的控制等。因此,教学环节对实训任务的设计和要求是促进学生协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实训结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中,对团队协同中的优势和短板进行细致分析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对自我形成清晰的定位、强化角色意识和团队责任感,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团队每一个角色和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协同意识。

参考文献:

【 1 】 韩 丽 娟 . 高 等 教 育 个 体 功 能 发 展 探 析 [N]. 山 西 经 济 日 报 , 2023-08-09 ,tps://www.sohu.com/a/710153731_120157034#:\~:text.

【2】

【3】查建中,顾学雍.如何才能使大学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和贡献——《大学加速经济发展——须使

知识交换奏效》评介[OL]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jjx/jjx_jjsj/202302/t20230210_5587242.shtml.

【4】汪偲偲,游海潮.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教育价值[J].现代交际,2020(14).项目信息:1、本文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传媒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

合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摄影基础》课程为例。项目编号:SZ2024024。2、本文系教学研究项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核四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2023010。

作者简介:符冰:(1977.12—),女,河南南阳人,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管文娟:(1972.11—),女,枣阳人,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联系方式: 电话:15971028060 E-mail:45912067@qq.com通讯地址:符冰,省市襄城区隆中路296 号北区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