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就业育人双向赋能: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经

作者

宋晓茹

曲靖师范学院

引言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高等教 负着培 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就业育人水平,成为当前教育改革 仅是高 要目标之一,而且随着产业变革的加速,其内涵与实践路径正面临深刻的变革。本论文将 探讨新 力与高校就业育人双向赋能的内在逻辑,分析二者之间如何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提出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

1.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推动的生产力形式。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还深刻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演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特别是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结构的转型。技术进步已经不再仅仅依赖 的资源和劳动力,它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 通信等领域的突破。例如,国内某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制造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工业制造业的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2.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还涵盖了更加复杂的知识和创新要素。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产力的提升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在新质生产力的体系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国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为例,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商平台中实现了精准推荐,提高了消费者购买率。智能化的设备和自动化系统使得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都得到了优化,使得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的这些构成要素不仅在技术上创新,也在管理、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驱动力。

3.新质生产力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直接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结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萎缩,科技、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行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新的生 尤其是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相关的职业。这些新兴职 业技能, 还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某高科技公司为例,公司在生 然减少了传统岗位,但创造了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管理等新职位, 产力带来的就业市场变革要求高校和职业教育系统及时跟进,调整教育 培养符合新兴行业需求的人才。

二、高校就业育人双向赋能的实践路径

1.调整课程设置与优化教育内容

高校教育应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内容的优化不仅要关注基础学科的知识传授,还需 与创新性课程 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例如,一些高校在与互联网行业的合作中, 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市场上的技术应用与职业需求。某技术类 将企业的真实案例与技术项目引入课堂,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 作精神。这种课程调整不仅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还通过项目实践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强化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实现就业育 双向赋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应 制造 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实际 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合作模式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了较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就业,还能为企业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定制化人才, 密对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学生不仅在学校获取知识,更在企业中完成从 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拓展国际化视野与提升全球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竞争力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应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拓展他们的全球视野。某高校与多个国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在海外高校学习,还能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国际前沿知识,能够适应全球化就业市场的变化。

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高校教育与就业育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以及拓展国际化视野,高校能够在培养 力 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 还能推动新兴产业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 高校就业育人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模式研究[J]. 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 2021(8): 112-118.

[2]张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就 . 教育教学研究, 2020(5): 45-49.

[3]陈丽. 国际化视野与高校就 [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2): 83-88.

[4]李娟.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与就业育人对接的策略分析[J]. 高等教育改革, 2020(7): 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