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演唱处理与作品分析
王蕾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2022 级音乐学 1 班 湖南吉首 416000
Abstract: Poetry, as a treasure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ossesses a unique and enduring charm. Nowadays, many composers integrate classical poetry with modern musical techniques,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art songs based on ancient poetry. These works not only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it. Taking Wang Long's art song When Do 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Moons End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deeply analyze its musical elements, such as musical form structure and melodic features. It also explores vo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breath control and articulation, as well as method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aim is to showcase the unique charm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rt songs.
Key words: When Will Spring Flowers and Autumn Moon End; musical structure; vocal characteristics.
一、《春花秋月何时了》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品简介
《春花秋月何时了》原为南唐后主李煜绝笔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后改编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全词以其跌宕人生为脉络,抒发亡国后的心境巨变。作品以问起笔、答收尾,情感层层递进。词句简洁凝练,“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尽显愁绪;“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借景抒情,深切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囚居之痛。
(二)创作背景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作曲家王龙创作的声乐作品,既继承中国古典诗词韵味,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丰富的旋律与和声设计,让作品情感更细腻,引导听众感受时光变迁与短暂无常。这种创作让经典古诗词焕发新生,以音乐搭建跨时空情感桥梁,彰显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代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音乐分析
(一)曲式分析
一、曲式架构:作品采用并列单二部曲式,以“前奏 间奏 尾奏”推进,降 A 调统一调性。旋律前四句平缓铺垫,后通过调整强化情感,末尾“同头异尾”设计拓宽层次。
二、A 乐段(5 - 2 小节):由“a + b”对比乐句构成“ 4+ 4”方整结构。a 乐句以降B 起音,形成“音高 - 和声”错位,规整琶音伴奏,“一字对一音”突出歌词。
三、B 乐段(2 - 28 小节):“c + c”平行乐句构成收拢乐段,主和弦终止。音区升高似“副歌”,借辅助音技法收束于降 A 主音。作品融合多元音乐元素,实现古典与现代碰撞,传递深沉情感。
(二)旋律分析
作品以降A 大调为主,其深邃含蓄的特质契合哀愁怅惘的情绪。降 A 大调烘托出李煜对故国的追思与人生无常的悲叹,放大往昔繁华与当下凄凉的落差,为情感表达奠定基调。演唱时,歌者需通过声音变化,传递李煜从追忆到绝望的心境。
三、《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技巧分析
(一)气息控制
气息控制是声乐演唱的基石,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四四拍节奏中,需依据节拍强弱规律调控气息:强拍沉稳有力,弱拍适度收敛,以此增强声音层次感。
歌曲引子节奏舒缓,演唱前应提前调整呼吸,以平稳深沉的气息起唱。横膈膜下沉收缩,在引子结束前张嘴吸气,使气息充盈腹部、扩张胸廓,随后在声带控制下缓缓释放,避免“大白嗓”,营造悠远惆怅的氛围。
随着歌曲推进,气息支撑需逐步加强。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等句,字与字之间依靠气息巧妙衔接,实现“声断气不断”,保障音乐线条与情感表达的连贯。
副歌部分是情感表达的高潮。唱“故国不堪回首”的“故国”时,应配合沉重悲痛的情绪,将气息下叹,传递内心的煎熬;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则需以强劲且富有张力的气息推动情感爆发。“恰似”二字快速聚气,“一江春水”转为舒缓平稳,直至“向东流”保持气息稳定,宣泄无尽愁绪,同时注意避免气息过强破坏整体意境。
(二)咬字吐字技巧
任何歌曲演唱都离不开对歌词文字的精心雕琢,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咬字吐字是演唱的关键所在,唯有做到咬字精准、归韵规范,才能呈现出自然动听的演唱效果。
以《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其歌词简练却饱含深情,演唱时必须注重咬字吐字的准确性。如“春”字要唇齿音清晰,“花”字口腔打开饱满发音,“秋”字归韵自然 。“往”“事”二字,分别以缓起带出追忆,轻巧传递故事厚重感。
吐字归韵需遵循古典诗词韵律,押“ao”韵的字要连贯自然。同时,咬字吐字应与节奏、情感紧密贴合,舒缓处悠远,激昂时有力,清晰传递无尽愁绪。咬字吐字是传递歌曲情感的关键,唯有把控发音细节,才能展现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
(三)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声乐演唱的灵魂,也是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核心。演唱《春花秋月何时了》时,需紧扣情感逻辑,将歌词转化为动人声音,精准传情。
歌曲引子响起,演唱者要迅速代入李煜阶下囚的身份。面对永恒春月,往昔荣耀与当下困厄的反差,使词人内心充满绝望与愁思。演唱需展现“愁”的厚重,同时保留文人风骨,避免破坏古典意境。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关键,需以绵长压抑的气息唱出无奈与挣扎,奠定“以声诉愁”基调。后续“小楼昨夜又东风”以明亮音色反衬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强烈对比凸显愁绪。
总之,演唱此曲需深挖内涵,以声传情,实现与听众的共鸣,彰显古典声乐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春花秋月何时了》融合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蕴含深厚价值。它是练习声乐技巧、理解情感表达的经典,展现的古典美学与情感层次,能提升演唱者表现力,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丛星宇,宁丽丽.民族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5,(05):64-67
[2]万文博.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探析[J].黄河之声,2024,(8):72-75.
[4]李霞.浅析古诗词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24,(0):66-69.
[5]李浚圻.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J].当代音乐,2024,(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