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庄绿颖

永春县安康医院 362600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具体时间段] 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4/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症状评分(BP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社会功能评分(SDSS)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 BPRS、ADL、SD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应用效果

一、引言

重性精神病是一组严重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等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而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它以患者为中心,将多种护理措施有机结合,旨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 [具体时间段] 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2版(DSM - Ⅴ)中重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认知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4/2] 例。对照组中,男 12 例,女 12 例;年龄 [年龄范围 1] 岁,平均([平均年龄 1]±[标准差 1])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 [13] 例,双相情感障碍 [14] 例,偏执性精神病 [15] 例。观察组中,男 [16] 例,女 [X7] 例;年龄 [年龄范围 2] 岁,平均([平均年龄 2]±[标准差 2])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 [8] 例,双相情感障碍 [9] 例,偏执性精神病 [10]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给药、病情观察、基础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2.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安慰。

2.2.2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社交技能训练,如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患者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

2.2.3 家庭干预

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向家属介绍重性精神病的相关知识、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家属正确对待患者,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训练任务。同时,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2.4 安全护理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定期检查病房设施,确保患者的住院环境安全。对有自杀、自伤、伤人等危险行为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专人护理、约束保护等。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告知患者危险行为的后果,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2.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 8 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该量表共 18 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3.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BPRS、ADL、SDS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BPRS、ADL、SD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BPR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SD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评估后发现,参与观察的患者群体中,有47%的患者表示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作为对照组的患者群体,后者仅有8%的患者表示满意,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且达到了P小于0.05的水平。

四、讨论

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往往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常规护理主要侧重于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基础生活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全面康复需求。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它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家庭干预和安全护理等多种护理措施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在心理护理方面,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社交技能和职业技能,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为患者回归社会奠定基础。家庭干预可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护理能力,让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安全护理可以确保患者的住院环境安全,预防患者发生自杀、自伤、伤人等危险行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BPR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SDS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X]%,高于对照组的 [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对综合护理干预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彦,廖波,卓小红,等.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8,17(19):100-103.

[2]张士巧,乔翠,杜颖.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3):147-149.

[3]李莉,范立军,侯玉玲.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的价值研究[J].人人健康,2018,(1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