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方法研究
韩雪琛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1102
一、 表现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学生特点与教学现状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音乐的表现力培养源于审美教育、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奥尔夫音乐理论,无一不是倡导从身心一体出发,学习、创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尚处在形象思维与身体动作的阶段,好奇心、模仿心、表现心旺盛,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情感理解有限[1]。这要求其表现力的培养要遵循直观性、活动性、游戏性原则。而反观现实,当前的教学中存在与之相悖的现象,一方面仍以“重技能、轻表达”的观念为主,关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技术把握,忽略歌曲中的情感色彩、强弱变化这类情感性因素,导致唱、奏出来干瘪、僵硬;一方面教学手段单一、刻板,以“教师范唱—学生跟奏”为主,未充分利用“故事”与游戏、绘画等学生熟知的手段来激发其想象与创造力,加上评价机制单一,以正音、正节奏为标准,较少鼓励、表扬学生表现层面的个性创新,客观上压抑了学生表现性的需求,使得表现力的培养成效甚微。所以说,读懂理论,读懂学情,读懂现实中的困境,是探索有效办法的必要基础。
二、 构建以情感体验与身体律动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体系
要扭转上述局面,有效培养低段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必须首先构建一套清晰的教学原则体系作为行动指南。首要原则是“情感先行,体验为本”,即任何外在的表现都必须源于内在的情感共鸣,教师应像一位“情感催化剂”,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展示丰富的画面、营造具体的情境,先引导学生在内心“看到”和“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世界,让表现成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自然流露,而非单纯的技术模仿。必须坚持“身心融合,动觉感知”原则,深刻认识到身体是低段学生认知和表达的主要工具,将体态律动全方位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行走、摇摆、跳跃等身体动作去感知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力度的强弱,将抽象的听觉信号转化为可触摸的肌肉记忆与空间运动,从而为表现力找到最直接、最生动的输出通道。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和表演。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演出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音乐的乐趣,还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定期组织小型音乐会或班级展示,学生能够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就感,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表现技巧。敏锐地捕捉每个学生表现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具体、真诚的肯定[2],保护他们稚嫩的表达欲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而逐步建立起“我能表现,我爱表现”的强大自信。
三、 融入课堂常规的歌唱与律动教学具体策略
将上述原则落实到低段音乐课堂最核心的歌唱与律动教学中,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具体而微的有效策略。在歌唱教学方面,要着力实现从“唱会歌”到“会唱歌”的转变:其一,可采用“图画联想法”,将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变化用直观的线条、图形或色块表现出来,让学生“看着音乐”唱,从而引导他们用声音表现出旋律的走向和情绪的变化;其二,大力推行“故事角色扮演法”,为每首歌曲赋予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歌曲中的人物,带着角色的情感、语气和动作来演唱,其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面部的表情自然会随之生动丰富起来;其三,运用“对比聆听与模仿法”,有选择地让学生聆听艺术家充满表现力的演唱版本,并与平淡的演唱进行对比,在讨论和模仿中感悟呼吸、停顿、强弱对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在律动教学方面,则应最大化利用“体态律动”的价值:例如,在导入《龟兔赛跑》时,用缓慢、沉重的动作表现乌龟的沉稳,用轻快、跳跃的动作表现兔子的敏捷,将音乐的形象与内涵通过身体“演”出来;同时,结合奥尔夫声势教学,通过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等身体打击乐,在玩奏中感受复杂的节奏型,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这是培养其节奏感和即兴表现力的绝佳途径。
四、 基于综合艺术实践的表现力深化与评价反思
当学生通过常规教学,有了基本的表现信心和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为他们设计更综合性、更具有挑战性的艺术实践,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他们的表现能力。这类活动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音乐剧”或“情景音乐会”,选取简单的、故事性强的歌曲或乐曲,引导学生分组负责演唱、律动表演、简易打击乐伴奏、甚至简单的道具和背景制作,在整个编创和排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思考如何通过声音、动作、表情和协作来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对他们的音乐理解、创意实践和团队协作表现力是极佳的锻炼。此外,教师还应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以鼓励而非甄别为出发点的考评体系,从“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描述性的评价”,以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投入度、主体主动性、创造性独特性、与同伴的合作性等为评价内容,多用“你的微笑让这首歌真高兴!”“你用你的模仿小雪花融化的动作好有想象力!”等具体、积极的描述性语言,并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他们关注“他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绪的?”从而学会欣赏与借鉴。最后,就是教师本人能够不断反思,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关注、对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使表现力的培养成为现实的真正教学实践,才能使音乐课堂让低段学生获得成功,让低段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结论
总之,小学低段学生音乐表现力培育是一个符合儿童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细致入微、情意绵长的、全身心投入的、鼓励个性创造为价值指引的综合育人过程,而非单一的技术教学与训练,是以深度情感体验为基石、以全身心投入为路径和方法、以鼓励个性创造为价值指引的综合育人过程。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新课标理念和低段学生特点而形成的“动情—动律—动游戏—动激励”的教学基本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绘画想象、故事人物扮演、身体律动、综合音乐剧等具体教学策略,构成了一个有机、有味、有情的将表现力融入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可以这样说,只要广大音乐教师们能够自觉地将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对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欲望的表达和引领,那么,音乐课堂真正成为了有灵气、有灵神、有灵趣的审美课堂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更是一种自信的建立、审美积淀、人格的阳光与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开拓,不断提升艺术表现力与教学智慧,更好地引领每一个稚嫩的生命在音乐的世界中敢想敢做、敢说敢言、大胆而又愉快地、创造性地表现,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好艺术底子。
参考文献
[1]夏桂梅.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多感官联动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5,(18):98-100.
[2] 钱峥. 小学低年段“ 表达与交流” 能力评价[J]. 文理导航( 下旬),2025,(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