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研究

作者

熊梦梦

江西财经大学 330103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既要办让人们都感到满意的教育,还要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也不断上涨,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也成为难题[1]。一方面,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城镇化”只是实现了农民经济条件的市民化,然而市民身份的公共服务和权利并未实现,不平等公共福利仍然在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之间起到区隔的现状。另一方面,受到个人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网络和地区教育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从入学到就学等方面都更为紧迫,农村留守儿童占比 30% 以上,但是受到的教育资源却远远低于国家教育的三成[2]。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前国家城镇化脚步不断加速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更加需要得到完善。

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设定和完善做出分析,希望为该问题的缓解提供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释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父亲、母亲或父母二人)每年长期(通常为半年及以上)离开原户籍地进入其他城镇从事劳务或经营活动而在农村家中留守的儿童。其中根据父母外出人数,又可分为完全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和不完全留守儿童(父亲或母亲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生活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自我封闭情绪较多,缺乏心理教育和人格培养;三是教育环境较差,受到隔辈教育为主,学习时间呈现两极化[3]。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内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主要由政府作为主导,包含对社会、学校、家庭等的政策调控,旨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更加公平的教育权利,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从 2005 年 7 月开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规定,要求“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展至2010 年国家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做了许多工作,试图缓解城乡儿童教育公平,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4],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年迈的长辈主导,但是受到隔辈的时代认知、生活状况所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还远远未达到合格标准,家庭教育较少甚至是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获得的教育还间接引发情绪方面的问题。除了留守儿童长期分离于父母,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之外。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变得孤独和自闭;有的因为受到虐待和忽视,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这些心理问题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状况

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较弱[5]。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村小学招聘的是没有正规师范教育背景的代课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往往不高。此外,这些代课老师收入不高,经常因为缺乏足够的激励而缺乏动力。这些因素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一方面,教育机会不均: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很多留守儿童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教育机会十分不均。教育质量不同: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教育质量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无法获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另一方面,教育成果不同:由于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不平等,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果也会有较大差异。一些学校或地区的留守儿童很难获得优秀的成绩,甚至无法进入高中或大学,这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与城市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6]。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实施路径(一)加强培育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推动家庭教育的进步

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教育发展,积极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鼓励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家校联合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弱,大部分对提高儿童教育水平的各种形式存在盲区,应当鼓励家长和社区、学校做沟通,积极参与当地的教育培训,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的理解,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高质量教育。

(二)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全面建设,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力度

学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主要从教育基础设施、学校人文关怀到教室水平等方面做出提升,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提升社会留守儿童教育扶持体系,促进乡村教育建设

社会各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对于政府而言,首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预算的比重,支持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教育改革方案,推进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加强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政府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和利益,减轻教育不平等和贫困对公民发展的负面影响。对于社会团体而言,可以开展教育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和机会[7]。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使他们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金歆. 扶持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教育[N]. 人民日报.

[2]邬志辉, 李静美.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2(01):65-74.

[3]张玉, 汪金菊, 王亚萍.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38(10):78-82.

[4]吴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政策、实践与对策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20(05):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