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作者

刘小莉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溯源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凝练和升华的产物,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自然环境问题或者说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极其丰富,并不断为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继承和发展。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161 一方面,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

第二,人“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2]P559,人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从而也会给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

第三,自然界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而来的是人类地位的提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变革能力越来越强。

第四,人与自然终将走向和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效益。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与对立,这种转变使得生态问题逐步演变成更加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恩格斯早就强调,“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P313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正是在继承这些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并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相联系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智慧。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2]因此,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厚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讲话,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由最初针对解决当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与对立的现实问题,到发展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言献策,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意蕴变得逐渐丰富。

(一)自然界是整体协调的生命共同体

自然界是“各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生命有机体”[4],“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二)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建立在感性对象性活动基础之上的和谐共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源,既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水、空气等生存必需品,也同时为人类提供了庇护所和活动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会将人自身的需要和内在的尺度运用在通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过程当中。

(三)人与人是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同一性,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不断地被纳入和融入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解决方案,更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命运与共、协同共生的智慧方案。

三、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思想的形成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离不开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宏观视角,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生态实践当中,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共同体”思想,有机整体地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机理与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一)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辩证的唯物论立场,体现了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的深刻思考,蕴含着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第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之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又同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而存在着。

第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揭示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容和动力,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变化、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

(三)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要经历三大共同体形态,即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而目前生活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人类处于虚幻的共同体中,以掠夺和盘剥自然为基本特征,以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主体性的丧失为代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难题,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现象仍然存在,因此系统掌握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引,更加理性地认识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以实际行动做这一重要论述的践行者,身体力行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人类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 161 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 559 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第313 页。

[4]杨峻岭,吴潜涛.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3):58-66+76+167.

[5]陈文珍,黄志锋.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的哲学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