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初探
文艳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617000
引言
临床实践作为医学教育的关键阶段,承担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转化的重要使命,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妇产科学作为维护妇幼健康的核心专业领域,其自然分娩教学单元尤其适宜融入人文精神和价值引领。本研究聚焦该课程模块,深入探讨教学方案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方式,旨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 、妇产科实习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临床实践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向执业医师转型的关键过渡期。在此阶段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切实落实"以德为先"的教育宗旨。妇产科学因其涉及生命起源和人文关怀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体恤病患的专业素养与担当意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妇产科学领域,正常分娩教学蕴含着深厚的思政教育素材,借助临床实践情境与多样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母性光辉与生命价值,从而培育其家国情怀与专业担当。建立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成效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正常分娩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与思政目标的统整融合
在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中,合理构建梯度化教学目标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的重要前提。针对自然分娩课程,需从认知、实践与人文三个层面确立培养方向:理论认知方面,学员需系统理解分娩生理过程、产程规范处置及母婴安全监测等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方面,借助仿真教具开展技能训练,着重培养临床决策能力与规范操作水平;人文素养方面,重点培育医者仁心理念,强化尊重生命意识与职业伦理观念。在医学教育实践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社会担当意识与国家人口政策导向贯穿教学各环节。通过这种整合式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更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设置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协同建构
在产科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采用"情境创设-理论解析-技能实训-延伸思考"的递进式框架,达成专业素养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讲解胎位识别、分娩助产等专业技能时,同步渗透生命至上、医者仁心等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以产妇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分娩场景,深化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在医学发展历程中探讨剖宫产术式的技术革新,彰显医疗工作者追求卓越、突破创新的专业精神。结合当前三孩生育政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强化其社会担当意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对思政元素融入的支撑机制
在妇产科临床实习环节中,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正常分娩教学内容,我们引入情境再现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课堂的沉浸式体验与师生互动效果。借助高度仿真的分娩环境模拟,实习生能够通过角色体验深刻把握孕产妇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培育其人文素养与职业操守;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展示胎头位置变化等关键环节,使学员直观认知分娩过程的精密机理,在感受生命奇迹的同时,培养其运用科技创新服务医疗事业的使命感。同时,启发式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与深度思考,显著增强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三、妇产科课程思政实践的成效反思与路径优化建议
(一)当前妇产科课程思政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医学教育领域虽已确立"课程思政"的核心地位,但在妇产科临床实践环节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相当比例的临床导师过度聚焦操作技能培训,对价值观念引导关注不足,既缺乏主动整合思政教育的意愿,也欠缺相应的教学能力储备。另一方面,现有课程体系仍以专业理论为主导,思政要素的嵌入呈现碎片化特征,多表现为形式化的标语宣传,未能实现与真实医疗场景及诊疗流程的有机衔接。妇产科诊疗过程涉及大量个人隐私且病情变化迅速,这给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带来显著挑战。从学生层面来看,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临床技能训练和应试准备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认知偏差,导致教师开展思政引导时面临参与度不足的困境。现有教学实践中既缺少系统化的思政教学模板,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育人成效难以准确衡量。
(二)实习带教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路径
在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育人理念与执行水平。当前部分带教人员存在专业技能与思想教育失衡现象,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有待完善。建议组织专项研修、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其课程思政认知水平;在常规分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命价值、生育政策及职业伦理等思政内涵,通过临床案例分析与虚拟仿真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思政成效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建立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课程思政能否真正见效,关键在于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完善程度。目前妇产科临床带教过程中,普遍面临思政成效评估指标模糊、信息反馈渠道受阻等现实困境。要增强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包含"认知理解、情感共鸣、实践应用"三个层面的综合评价框架,整合学员学习体验、带教老师教学心得、病患满意度等多维度数据,打造动态监测与结果评估相融合的考核机制。通过智能化教学评估系统,实时监测学习者的课堂投入度与学业表现,建立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同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收集平台,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实现教学策略的动态优化。在产科分娩实训教学中,考核标准需重点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职业伦理认知等核心能力,切实促进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
结语:在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要素,已成为塑造医学生职业伦理与担当精神的重要突破口。以自然分娩教学模块为载体,采取目标重构、资源整合、手段革新及制度优化等策略,不仅深化了专业技能培养,更完成了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教学实证显示,将思政内涵贯穿于实习各环节,可显著增强学员的职业归属感和人文精神,为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探索出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朋粉,张丹,郭沛沛,等.课程思政理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 2022, 31(23):4355-4358.
[2]刘美娅,赵甲,白玉芳,等.课程思政融入到妇产科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进展, 2023, 13(10):8154-8159.
[3]闵敏,刘莉,张红玲.PBL-RISE 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 16(10):71-75.
[4]刘佃霞.课程思政理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3, 20(10):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