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析

作者

李进英

平度市技师学院 山东青岛 266700

引言

电气类专业传统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难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协同、课程共建和实践共育,增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是推动电气类专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与战略任务。

一、产教融合视角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

在传统工科学科发展范式下,电气类专业更多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和学科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于“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然而,随着工程实践导向型人才成为主流,单一的知识储备型教育已无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工程能力、系统思维与创新素养的复合人才需求。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必须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际岗位需求为核心标准,形成“技术熟练、管理理解、创新敏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具体而言,应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运维与故障排查等关键能力,具备与企业一线工程师对话、协作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工程案例、真实工艺流程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工程逻辑思维和系统化工作方法,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电力、自动化、新能源等相关岗位,在复杂工作环境中胜任技术管理和系统运行任务,实现从“会做”到“做精”的跨越。

二、校企协同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提升教育适应性

产教融合的根本在于构建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而课程体系则是联接学业成果与岗位能力的核心纽带。电气类专业应在保持原有核心基础课程稳定性的同时,围绕行业技术演进趋势与岗位能力需求,拓展实践导向课程和复合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应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导向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四个层次。其中,岗位导向课程应在企业参与下开发,以企业典型任务和关键流程为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如“配电系统设计”“PLC 控制编程”“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等课程均应由校企共同授课。综合实训课程应突出任务驱动与工程项目实践,通过企业实景案例组织多专业协作教学,强化工程化、实战化导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课程内容更新的机制化,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审核与评估,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保持同步,切实提升课程体系对职业岗位的适配度与现实性,解决传统教学内容“教材滞后于市场”的根本问题。

三、多主体协同构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体系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关键保障。当前部分高校电气类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操经验薄弱等问题,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有效融入最新产业技术与工程实践。基于此,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建立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教学—科研—产业”联合育人团队。学校应设立教师企业实践挂职制度,鼓励教师赴企业技术岗位参与工程项目,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积累第一手生产经验和行业知识;同时,应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进入课堂,担任“项目导师”或“企业讲师”,共同承担部分课程授课与项目指导任务,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互补。对于青年教师,则应强化教学能力与工程能力的双轮驱动,建立分类培训机制与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应鼓励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设,为校企教师团队提供项目孵化、技术研发与联合培训的合作空间,从而形成“以项目促教学、以教学促能力”的良性发展机制,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工程化水平与教育服务产业能力。

四、实践教学平台共建共享推动能力生成机制优化

实践教学是电气类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环节,传统实验教学由于设备老化、项目陈旧和技术过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形成有效能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构建“校企共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建设集教学、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或工程训练中心,围绕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等关键领域设立模块化教学工位,提供可操作、可拆装、可升级的工程设备,模拟真实工业现场环境。平台应支持学生开展独立调试、系统设计与编程优化等任务,并结合企业标准进行项目评价与过程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向“项目引导者”,通过提出工程问题、设定实践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团队协作。同时,应注重将企业工程项目纳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工程素养与问题意识。对于实践成果,应通过比赛展示、作品评审、企业参与评价等多元方式进行认证与激励,进一步巩固实践教学的育人成效,推动学生“做中学”“做中成”。

五、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中,更应延伸至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应从招生宣传、专业认知、课程学习、实训实践、毕业设计、就业指导等各环节与企业协同联动,构建“育人全过程协同、各方主体共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入学阶段,可组织企业工程师参与专业宣讲与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技术职业意识;在课程阶段,应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考核与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阶段,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制定个性化实习方案,保障学生“真岗位、真项目、真考核”;在毕业设计阶段,应通过产学研课题联合指导,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与应用开发,推动成果在企业中应用落地;在就业阶段,应拓展企业合作网络与岗位资源,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精准对接。通过全过程的育人协同与目标一致性设计,能够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内在通道,实现“入学即入企、实训即实战、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闭环。

结论

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电气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在于通过校企协同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与育人机制的深度融合。未来,电气类专业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推动资源要素跨界整合与技术成果转化,构建具有行业特征和区域优势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战略的教育支撑能力,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尔彪,谢宇.工业智能化背景下中职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教育,2023,22(29):31-35.

[2]季振亚,胡秦然,马刚.电气类专业教材更新与交流机制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3,(07):92-96.

[3]李军,郝思鹏,张玉琼,等.地方高校电气类专业产教多维融合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3,45(03):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