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王幸
泰国博仁大学 10210
引言
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不仅要聚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需推动教育管理方式的系统重构。教育管理作为育人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率与育人功能的落地质量。目前,多数中小学仍以传统绩效为导向,管理重形式轻实质,制约了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与学生成长中的真实转化。本文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本质出发,分析当前管理体系的主要障碍,探索以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策略,力图为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育管理要求核心素养视角下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型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管理理念必须从“事务主导”走向“育人导向”,将管理目标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成长。教育管理者应重构管理思维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规律,推动管理职能从执行控制型向服务支持型转型。
素养理念还要求学校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与开放。课程统筹要服务于综合素养达成,教研组织要面向真实课堂问题,资源配置要优先保障项目化、探究式等素养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管理文化应强调合作、反思、改进,鼓励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校园生态。
2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
2.1 教学目标与管理实践脱节
尽管各级文件均将核心素养列为育人目标,但在学校层面,教学目标与管理制度之间仍存在明显错位。一方面,学校工作重心仍聚焦于“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显性指标,行政考核、绩效评估、教学督导等管理机制多围绕短期成果展开,导致教学任务朝着“提分”方向倾斜。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要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深层成长指标,而这些内容在管理实践中难以量化,进而被边缘化或象征性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虽在教学计划中设定了素养目标,但缺乏系统保障与评价机制的配套,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完成进度”轻“发展过程”,使得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层面。管理者对“育人”与“管人”的角色理解模糊,也使学校难以形成从顶层到基层的素养导向逻辑闭环。
2.2 课程实施与教研机制碎片化
当前中小学课程结构普遍按学科线性划分,各学科之间缺乏协同,整体课程目标难以对接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课一练”式教学仍普遍存在,缺少项目式、探究式、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教学设计支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部分学校虽尝试推进课程整合与主题学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统筹机制和教师协作平台,往往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流于形式。
教研机制上的碎片化问题尤为突出。多数学校的教研活动仍以“教学研究”或“试题讲评”为主,缺乏聚焦素养目标的教学问题研究与反思性探讨。学科组之间交流较少,难以形成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教学支持体系。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之间缺少系统衔接,教师普遍感到“理念先进但操作困难”,对新课改任务感到无所适从。
2.3 教学评价体系过于结果导向
评价作为引导教学方向的关键杠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仍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核心,过度强调学科分数,导致教学目标聚焦于“应试达标”而非“素养提升”。在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中,过程性学习、能力生成、个性发展等关键指标缺乏合理呈现途径,严重制约了学生多样性潜能的识别与
培育。
尤其在小学阶段,一些地方虽提倡“减负提质”,但依然保留频繁的考试、月测、周练等评估方式,且往往与教师考核、家校关系、学校声誉直接挂钩。评价压力迫使教师将课堂教学转为题型训练与标准答案灌输,不仅背离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与投入。
3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管理策略构建
3.1 构建素养引领的管理目标体系
管理目标决定着学校资源配置方向和组织运行逻辑。为回应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价值取向,学校应将育人目标由“学业导向”转向“素养导向”。在制度设计上,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教师考核指标等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导向,突出学生发展质量、课程实施质量、教学改进成效等指标,淡化唯分数、唯升学的考核思维。
同时,管理者需强化“目标—路径—结果”之间的系统思维。管理工作不能仅停留在任务布置和过程控制,而应关注目标落地的真实过程。可通过制定阶段性素养培养任务,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协同育人计划,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在共同育人目标下的统筹联动,提升管理的整体协同性与针对性。
3.2 优化课程与教学统筹机制
课程与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固有的“学科孤岛”局限,推动学校课程结构向综合化、项目化、多样化发展。应在校本层面设立课程统筹专门职能,统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协同实施,确保各类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不出现重叠、空转或脱节。
教研机制也应同步优化。学校应搭建跨学科教研平台,打通学科之间的信息壁垒,鼓励教师围绕素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主题、教学项目与评价工具。教研活动从“备教材”转向“研学生”,从“重内容”转向“研素养”,提升教学对学生真实发展需求的回应度。
3.3 重构多元过程性评价机制
要真正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突破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综合能力和个体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学校应在现有终结性评价基础上,系统引入成长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形成以“激励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文化。
管理者需从制度层面对过程性评价提供机制保障。可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素养达成观察量表”“跨学科评价任务”等工具,为教师提供可操作、可追踪的评价方案。同时,将评价结果真正纳入教学改进和课程调整反馈中,推动教学与评价真正融合。
结语: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引领,更是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的深度挑战。当前管理实践中存在目标错位、课程统筹不力、评价导向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素养导向的落地实施。唯有推动管理理念转型,重构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目标体系、教学统筹机制与多元评价体系,方能实现从“管学业”到“育素养”的根本转变。教育管理应回归育人本质,围绕学生发展全程设计制度与路径,形成制度支持、专业引领与文化涵养相融合的管理生态,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创造更加宽广、深远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萍.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 2024(6).
[2] 孙其国.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4):82-84.
[3] 林文明,张清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弘毅教育"策略建构[J].林区教学, 2024(4):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