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教材·新课标·新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璐

怀化市太平桥小学 邮编:418000

数学知识的发展累积遵循着必然的逻辑顺序,体现出了运算的一致性、度量的一致性等内在规律。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采取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规律,能够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学习经验提炼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重视结构化教学,为学生的经验、方法迁移提供空间,发展学生的归纳迁移能力。

结构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数学知识的分类归纳。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生的理解接受特征,对其进行整体分析,明确各知识点的分布状况,由其关注前后章节的知识点的串联、出现在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相关知识点,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一部分知识时,从概念的发展史来看,伴随着计数法的发展,计数单位更加丰富多样。从学生的学习进程来看,在一年级主要是认识 100以内的数,进入二年级后进行万以内数的学习,三年级引入了小数的概念,教师可以从小数和整数间联系入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设置教学方案。

同时,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化。实践中,教师可运用问题这一引导思维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问题链推进结构化教学。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呈现整数知识,运用问题使学生从整数的定义、整数的运算等方面把握概念,回顾初期的知识结构。之后教师可运用人民币这一包含整数与小数,且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提出:大家知道生活中整数有哪些运用吗?使学生关注生活,自然引出人民币。之后教师展示超市商品“18.3 元”价签图片,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如何理解 0.3 呢?学生能够由人民币知识形成有效迁移,提出:0.3 元就是三角,教师继续引导:0.3 中有几个0.1?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寻找 0.1 和 1 的关系?并顺势拿出直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1cm 和 1mm ,理解小数的含义:将 1 cm 分为 10 份,一份为 1mm 。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怎样将 0.1 变成 1 呢?使学生运用直尺将 10 个 1mm 相加,引出整数与小数相通的“满十进一”算理,为后续小数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利用躲避观察切实夯实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的推动结构化教学。

二、整体把握,锻炼学生抽象能力

新教材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表现能力,最为明显的体现在于 “复习”和“总复习”更名为“复习关联”。“关联”进一步强调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阶段性教学结束后,小学数学教师应对主动对知识进行整体归纳,使学生从多角度认知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部分知识后,该部分知识作为学生初次的分数学习,理解单位“1”的概念、明确分数的意义仍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任务挑战,逐渐引出知识。首先,教师可给出如 等不同分母的分数,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重点关注学生对于 4、6 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提取。同时,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形成“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大小比较”的概念,在比较中使得抽象的分数的概念具象化。之后,教师可引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出新的问题:A 同学从超市买了一板由 8 小块组成的巧克力。到家后立即吃了一小块。这时三位同学来到了 A 家,A 需要将剩余巧克力平分给三位同学。每位同学能够得到几板巧克力?关注学生从情境中对 算式的提取,以及将其转化为 的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主动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数是如何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基础的分数乘法运算。在此基础上,教师需提升任务难度,关联分数与整数、整体与部分,以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分数的性质。如:在某班级中,女生人数占全体的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1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1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 \frac { 5 } { 8 } } , \quad \quad | \quad | { 5 } \quad \quad | { \frac { 5 } } , \quad \quad | \quad \quad | \quad | { 5 }$ ,如这个班级有 40 名学生,请问男生人数有多少?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经历分数乘法和整数减法,教师可设置:为什么用学生总数减去女生人数就可以得到男生人数?等问题,强化学生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认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三、综合实践,全面发展学科素养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是新课标 “做中学”和“学中悟”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在教材基础上,设置更加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中,教师可引入跨学科教学理念,整合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熟悉感,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促使其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数学知识。如针对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连接“年、月、日”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从“制作日历”“日期”等角度入手,连接美术学科知识,有意为学生提供废旧报纸、快递纸盒等废旧物品,鼓励其运用这些材料制作美观的日历;连接科学学科知识,深入探究不同月份天数不一样的原因、一日的形成;连接语文学科知识,找到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探寻它们与我国传统文化间关系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各组成员细心分工,共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制作方案。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任务明确,为学生规划出清晰的学习路径,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明确的方向积极投身其中,在真实地方问题解决中夯实核心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新教材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着眼核心素养目标,主动行动,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构化教学,发展归纳迁移能力、整体把握,锻炼学生抽象能力、综合实践,全面发展学科素养等教学策略,以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学习环境,使其主动探究学习,感悟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在数学学习中学有所获,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回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稀凤. 新教材背景下小学数学“四个核心”课堂教学策略——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下册“古人计数(一)”为例 [J]. 辽宁教育, 2025, (07): 15-19.

[2]丁国忠. 厘清数量关系 发展模型意识 提升应用能力——人教版新教材中“数量关系”主题的编写与思考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4, (Z3): 25-28+37.

[3]银玲. 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解决问题中的审题障碍及教学对策[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