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缅甸7.9级地震国际救援的挑战与启示
张晶 张健强 魏永磊 曹博 郭瑶
甘肃省地震局 甘肃省兰州市 730013
摘要: 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研究聚焦此次地震国际救援行动,分析救援面临的困境,如缅甸基础设施薄弱(建筑抗震等级低、交通网络不畅、医疗资源匮乏、气温较高)、政治局势复杂(地方武装割据、国际援助政治化)等问题对救援造成巨大挑战;探讨国际社会的救援响应,包括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举措及特点;思考国际救援协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以及对未来国际救援合作的启示,旨在提升全球应对重大灾害的救援能力和协作水平。
关键词: 缅甸地震;国际救援;救援困境;国际协作
引言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往往在瞬间给受灾地区带来毁灭性打击。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突发7.9级强烈地震,这场灾难打破了缅甸的宁静,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反应,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伸出援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此次救援行动不仅是对缅甸受灾民众的人道主义支持,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重大灾害时协作能力的一次考验。深入研究此次缅甸地震国际救援,对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国际救援机制、提升全球应对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缅甸地震灾情概述
地震基本信息 当地时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此次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震级最高的地震灾害,其释放的能量巨大,给缅甸多个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受灾范围及损失情况 震影响范围广泛,包括勃固省、马圭省、曼德勒省、首都内比都、掸邦东北部和实皆省等地区。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数百栋房屋损毁或倒塌。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30日午间,缅甸全国因本次强烈地震死亡的人数达到1700人,3400人受伤,另有约300人失踪。不仅如此,震区的高速公路和桥梁等生命线工程受损,严重影响了救援行动的开展,曼德勒机场关闭,实皆大桥断裂导致缅北三条国家级公路瘫痪,使得国际救援队难以按时进入灾区,偏远村落因山区道路塌方变成救援“孤岛”。
救援面临的困境
基础设施薄弱
1.建筑抗震等级低
缅甸超过七成的建筑采用砖木或竹筋结构,农村自建房大多缺乏抗震设计。即使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未严格执行强制性抗震标准。这种建筑结构和设计上的缺陷,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极易受损倒塌,也是导致此次地震伤亡惨重的关键因素之一。
2.交通网络不畅
缅甸交通网络密度不足,核心城市间公路密度仅为中国云南的四分之一。震后,铁路、航空等关键通道受损严重,曼德勒机场关闭,实皆大桥断裂致使缅北公路瘫痪,山区道路塌方又使偏远村落与外界隔绝。交通的瘫痪不仅导致救援人员和物资难以快速运往灾区,也使得受伤民众无法及时被转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地区接受救治,严重延误了救援黄金期。
3.对医疗救援的挑战
(1).医疗资源匮乏 ,缅甸医疗体系长期投入不足,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仅为0.7人,与中国的3.0人相比差距明显。地震发生后,灾区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医院手术设备、抗生素等基础物资短缺,部分医院因电力中断无法开展手术,甚至不得不拒收伤员。临时医疗点难以覆盖百万受灾人口,轻伤患者因感染恶化的风险急剧上升,次生死亡风险增加。
(2).疫情防控压力增大,卫生条件恶化。地震后,大量建筑物倒塌,垃圾、污水堆积,卫生条件急剧恶化。许多灾民集中在临时安置点,居住环境拥挤,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在这种情况下,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和传播,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风险。例如,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导致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蚊虫大量滋生,容易引发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
(3).高温环境增加救治难度,震源所在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当前即将进入热季,气温升高给医疗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高温使得伤者的伤口容易感染,增加了治疗难度。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高温环境下穿着防护服进行救治工作,不仅身体负担加重,还容易出现中暑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一些临时医疗点,由于缺乏空调等降温设备,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面临着酷热的煎熬。
对未来国际救援合作的启示
建立统一的国际救援协调机制
为了避免救援力量的混乱和无序,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救援协调机制。该机制应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制定统一的救援行动标准和流程,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整合国际救援资源,实现高效救援。例如,可以由联合国牵头,成立专门的国际救援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救援行动。
强化灾害预防与准备工作
在关注灾后救援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灾害预防与准备工作。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帮助受灾国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完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增强其应对灾害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做好灾害应对准备,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结论
缅甸7.9级地震国际救援行动是国际社会在应对重大灾害时的一次重要实践。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国际社会展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力量,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伸出援手,为缅甸受灾民众提供了及时的帮助。然而,救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缅甸自身基础设施薄弱、政治局势复杂给救援带来的阻碍,以及国际救援协作中存在的协调不畅、信息沟通困难等不足。研究人员通过对此次救援行动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对未来国际救援合作的启示,包括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提升应对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强化灾害预防与准备工作等。希望这些经验和启示能够为今后全球应对重大灾害提供有益参考,不断完善国际救援体系,提升国际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驻缅甸、泰国特约记者 陈纹洁 朱潇逸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张旺.中国派出多支救援队伍,东盟开会讨论应对灾情,国际社会紧急驰援缅甸[J].环球网,2025-03-31.
[2]田珊.4问缅甸地震!专家深度剖析地震背后的救援困境、国际协作与重建挑战丨夜观天下·深读[J].川观新闻,2025-03-30.
[3]缅甸地震,学者:灾区农村或有更强“韧性”,高温或增大救援难度[J].新京报,2025-03-30.
[4]缅甸研究专家:局势动荡、物资短缺、气候炎热……地震救援面临多重挑战[J].羊城晚报·羊城派,2025-03-30.
[5]环球时报驻缅甸、泰国特约记者 陈纹洁 朱潇逸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张旺.中国派出多支救援队伍,东盟开会讨论应对灾情,国际社会紧急驰援缅甸[J].环球网,2025-03-31.
[6]田珊.4问缅甸地震!专家深度剖析地震背后的救援困境、国际协作与重建挑战丨夜观天下·深读[J].川观新闻,2025-03-30.
[7]缅甸地震,学者:灾区农村或有更强“韧性”,高温或增大救援难度[J].新京报,2025-03-30.
[8]缅甸研究专家:局势动荡、物资短缺、气候炎热……地震救援面临多重挑战[J].羊城晚报·羊城派,2025-03-30.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晶,出生年月:1986年10月,性别:女,籍贯:甘肃榆中,民族:汉族,学历:本科,工作单位:甘肃省地震局,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震救援及防灾减灾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