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I 驱动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形态”

作者

曾鑫

苍溪县龙王镇新观小学校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抽象性与逻辑性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AI 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教学决策科学化。智能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学习行为,为师生提供精准反馈,使课堂从经验主导转向证据导向。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更重新定义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一、AI 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形态特征

AI 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显著的新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三个维度。在教学结构方面,传统教师主导的线性教学模式被打破,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架构,智能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情数据并动态调整教学进度,使课堂时间分配更加科学高效。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基于知识图谱和自适应算法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成为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练习内容和难度梯度,系统提供的即时反馈和错题溯源功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师生角色随之转变,教师从重复性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思维引导和个性化辅导,学生则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索者,在人机互动中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新形态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了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使数学教学从标准化走向精准化,从统一化走向差异化,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优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全新可能。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导,教师主要通过板书和口头讲解传授知识,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多采用集体问答或个别提问方式。教材内容编排注重知识系统性但缺乏生活情境关联,练习题设计偏重计算技能训练而忽视数学思维培养。教学进度统一化导致学困生跟不上、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普遍存在,个性化指导受限于教师时间和精力难以有效实施。六年级面临小升初压力,教学更侧重应试训练,大量重复性题目演练挤占了探究性学习时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停留在投影展示层面,智能教学工具使用率不足三成,城乡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评价方式仍以纸笔测试为主,过程性评价数据采集不系统,难以精准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这些现状问题制约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和技术赋能实现突破。

三、AI 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智能辅导系统提升计算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式,为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六年级分数运算为例,智能辅导系统通过算法分析学生的作答模式,精准识别知识盲区。在教材分数除法教学中,系统将复杂运算分解为可管理的步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算法。当处理 ÷ 这类问题时,系统不仅验证最终答案,更关注运算过程中的关键决策点,如倒数转换是否正确、约分是否彻底等。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运算思维,避免机械记忆导致的错误迁移。教师可以实时查看班级整体掌握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约分疏漏问题,及时补充相关例题讲解,实现教学闭环优化。

(二)动态几何软件破解空间思维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为空间几何教学提供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在六年级立体几何单元,动态几何软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学习体验。以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为例,软件允许学生自由旋转、切割立体图形,从多角度观察其特征。在学习圆锥体积公式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直观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特别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建立几何直觉。教师利用软件记录的学生操作数据,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几何转换环节存在普遍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

(三)自适应题库实现精准复习

个性化学习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自适应题库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为每个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图谱。以整理和复习单元为例,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历史表现,智能推荐适合其当前水平的练习题。对于比例单元掌握较好的学生,系统会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综合应用题;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侧重巩固基本概念和简单计算。这种精准的练习匹配避免了传统复习中一视同仁的弊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难度梯度中获得最大收益。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生成的班级学情报告,快速定位需要重点讲解的共性疑难问题。

(四)虚拟实验深化数学理解

虚拟实验技术为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比例与测量等抽象内容的教学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以六年级比例单元为例,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建立比例尺与实际距离的对应关系,而虚拟实验平台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校园平面图绘制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调整比例参数,系统即时显示图形变化,如将 1:100 的比例改为1:200 时,建筑物尺寸自动缩小一倍。这种可视化操作使学生直观理解比例尺的缩放原理,避免机械记忆公式。平台还支持多人协作实验,小组可通过讨论确定最优比例方案,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师端的数据看板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操作轨迹,如发现多数学生在确定操场实际尺寸时忽略单位统一问题,便可及时开展针对性讲解。

(五)语音交互技术变革口算训练

语音交互系统重新定义了数学口算训练的方式,将机械重复转变为智能对话。在人教版六年级百分数单元中,系统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自然流畅的交互训练。当学生回答将 3/5 转换为百分数时,系统不仅能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还能分析回答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如是否经过 3÷5=0.6⟶60% 的逻辑推导。针对常见错误类型,如将 2/3 误算为 66% ,系统会生成专项训练模块,强化分数与百分数的对应关系记忆。训练过程中,系统智能调节题目间隔时间,从最初的 5 秒逐步缩短至 2 秒,循序渐进提升运算速度。教师可通过系统提供的声纹分析报告,识别班级在特定运算环节的集体性困难,如发现多数学生在处理 5/8 这类分数转换时反应延迟,便可调整教学重点。这种融合听觉训练与思维培养的新型模式,使数学语言表达与心算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结束语

AI 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新形态正在重塑教育的未来图景,从个性化学习到智能评测,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着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然而,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仍需关注教育本质,平衡人机协同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AI 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擎.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2024,(S2):63-64.

[2]金景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24):122-124.

[3]陆玲玉.多措并举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J].家长,2024,(36):43 -45.

[4]陈德胜.智慧课堂精彩微课——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01):87-88.

[5]陆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