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中学班主任德育路径分析

作者

马亚珍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六中学 742201

当下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以及挑战,积极探寻融入文化自信培养的德育路径有着关键价值,在信息时代的背景状况下,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作用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存在偏差,班主任身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充分施展引导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当中,借助创新德育方式,设计特色活动,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里提高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推动德育工作收获实效。

一、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应当重视文化自信元素的融入,在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出系统性与整体性,德育课程规划主要分为必修与选修这两大板块,必修课程中有《中华传统美德》《诗词品读》等内容,选修课程包含戏曲艺术、传统手工制作等有特色的部分,课程设置采取层次递进的方式,初一年级着重进行传统文化启蒙,初二年级突出文化体验,初三年级侧重于文化传承。德育课程每周安排 2 课时,每学期开展 4 次主题讲座,课程内容选取注重突出民族特色,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戏曲曲艺等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德育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情境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

(一)校园传统文化环境营造

校园环境乃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关键场所,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应当进行精心规划,教学楼的走廊可布置传统文化展板,展示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以及古代圣贤等内容,以此让学生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教室内可设置“文化角”,用来陈列学生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传统文化学习所取得的成果。校园内可建设民族文化园地,种植像梅兰竹菊等之类的传统植物,同时布置中式庭院小品,营造出典雅的文化氛围,图书馆可专门设立传统文化图书专区,并且配备书法练习区,为学生给予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国学时间”栏目,定期播放古诗词诵读、民乐欣赏等节目,借助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传统文化知识,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互动问答,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路径

学生社团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平台,社团活动应着重关注实践性和趣味性,国学社团主要围绕《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著作展开研读,依靠诵读、讲解以及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社团会邀请书法老师进行指导,从基本笔画练习开始,逐步提升书法水平。戏曲社团组织学生学习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掌握基本的身段动作,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民乐社团开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课程,还会定期举办音乐会,以此展示学习成果,茶艺社团学习茶道礼仪,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体验传统礼仪所蕴含的美,手工艺社团学习剪纸、编织等技艺,创作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各社团会定期举办交流展示活动,彼此相互切磋学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2]。

(三)艺术教育实践平台搭建

艺术教育乃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实践平台建设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建立艺术实践基地,配备如书法室、国画室、音乐室等专门的场地,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练习环境,与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展开合作,定期组织参观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可近距离接触传统艺术,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传授泥塑、编织等技艺,传承传统工艺。举办传统节日文化节,组织元宵灯谜会、端午香包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于实践当中感受节日文化,开展“寻访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艺人,记录整理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演,展示传统文化学习成果,提高文化自豪感,建立作品展示平台,定期更新学生艺术创作,激发创作热情。

三、德育工作实施方法创新

(一)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制作微课视频,生动地呈现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设计情境教学案例,凭借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家乡文化寻访”等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剖析性学习,同时组织小组协作学习。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互动学习平台,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组织传统礼仪演示、传统技艺制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学习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协同对于德育工作取得实际成效而言是一项关键保障,育人机制建设应当进行全面统筹推进,要建立起家长学校,按照固定周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以此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还要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一同诵读古诗词,共同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另外开展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分享会,让家长们交流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亲子文化体验活动,带领家长和孩子前往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所进行参观,以此增进彼此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文化活动,邀请家长担任传统文化课程的义务讲师,让家长分享自身的特长技艺,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形成教育合力[3]。

(三)班级文化活动设计思路

班级文化活动是德育工作里相当关键的一种载体,其活动设计需要着重关注创新性以及实效性,可以建立班级文化角,用来展示传统文化作品,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接着开展“每周一诵”活动,组织学生去诵读古诗词名篇,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后设立“文化使者”岗位,让学生轮流负责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德育工作属于系统工程范畴,于文化自信培育层面,需多个方面协同合作且持续向前推进,中学班主任应依据自身岗位责任,创新工作思考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德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借助课程体系搭建、校园文化打造、教学方法革新等渠道,使学生于丰富多样的活动里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文化自信,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根基,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总结经验,探寻更多有实际效果的德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宋学锋.基于传统文化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质量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3):15-17.

[2]江誉忠.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基于红色文化背景的“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究[J].语文月刊,2022,(09):46-47.

[3]刘辉.基于环巢湖地方文化的中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J].安徽教育科研,2021,(11):80-81.